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动态信息>部门动态

脚踏实地谋发展 仰望星空再起航

——写在河套学院建校35周年之际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20-09-25 10:21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河套学院全景 本报记者 齐鸿雁 摄


      一方富饶的土地,一座美丽的校园。屹立于黄河“几”字弯头的河套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本科院校,也是自治区西部三盟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河套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5年的河套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陈良壁先生为学校创立人并任首任校长。学校的创建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86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进入新世纪学校经历了两次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巴彦淖尔市的7所院校并入河套大学。2012年河套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河套学院。35年的办学历程,河套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扎根地方办教育,始终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弦歌不辍。35年的建设发展,河套学院已经成为一所以文学、理学为主,农学为特色,工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多科性大学,谱写出扎根河套服务地方的光辉篇章,书写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光荣历史。
      立德树人 全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制定了《河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振兴工程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引进、调整等多种方式,选优配强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竞赛、优质课评选和“名师示范课堂”建设等活动。加大经费投入,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和学习考察活动,积极支持思政课教师提升学历、晋升职称,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院党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的要求,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制定了《河套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投入73.73万元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训室。同时,学院积极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爱祖国、担大任、做新人”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了院系两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创建完善了“两微一端”团学新媒体工作矩阵,推进“智慧团建”“易班”等网络平台建设;打造“诚信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珍惜父母血汗钱”主题班团会等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活动;评选“向上向善好青年”“桃李之星”等先进典型。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建成了自治区级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2个、院级“名师工作室”3个;思政课教师中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教坛新秀3名;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自治区“桃李之星”1人;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累计还款率达到99.9%,位于自治区高校前列;学院获评全国“活力团支部”1个,自治区级“五四红旗团支部”3个,2019年学院团委荣获自治区“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学院被评为自治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扎根地方 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5年来,学院坚持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的理念,全面加强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合作办学工作,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对接地方发展战略,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升本以来,学院秉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育人主线,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工作,加强专业集群建设。按照巴彦淖尔市“五区共建”,努力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总体思路,结合办学实际,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专业特色,着力建设“四群一链”专业格局。以农学、动物科学专业为基础,按照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的人才需求,建设为绿色产业集聚区培养专业人才的农学类特色专业群;以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为基础,提升巴彦淖尔市护理、康复、医疗、养老水平,推进健康巴彦淖尔,建设为美好生活共享区培养专业人才的医学类特色专业群;依托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工程等本科专业,按照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人才需求,建设为乡村振兴样板区培养专业人才的经济管理类特色专业群;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为基础,建设为对蒙开放先行区培养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工学类重点专业群;依托环境生态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本科专业,为巴彦淖尔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构建与巴彦淖尔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产业链需求相关的人才培养专业链。学院按照“本科为主、本专结合、逐步过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集中精力建设本科专业,调减专科专业数量。现专科专业由原来的42个调减为20个,本科专业由最初的6个增加至34个,专业结构布局渐趋合理。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了《河套学院英才实施办法》,采用“年薪制+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补贴”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升本以来学院共引进人才200人,其中博士19人,硕士181人。目前学院拥有专任教师569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26人、硕士学位教师333人,硕士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3.09%。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健全师德师风“宣传、教育、考评、监督、保障”体系,明确师德红线,将师德作为教师引进、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学质量评估和评奖评优等方面的首要条件。升本以来,获评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1人、优秀教师2人、教学名师9人、教坛新秀8人、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人。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先后组织本科任课教师624人次赴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区内外10余所高校进行对口交流学习,实现了本科任课教师课前外出学习全覆盖。选派83人次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专业课程脱产进修学习;选派6名教师进行国内访学,35名教师赴加拿大、美国等进行研修、访学;74名教师通过在职或脱产形式提升学历学位。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累计选派114人次赴67家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培养“双师型”教师125人。组织开展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微课制作等各类比赛,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升本以来,获自治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人,三等奖5人;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设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一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获全国首届护理专业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1项等。
      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升本以来,学院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办学定位,合理制定发展规划,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提升“1338”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现有34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文学、理学、农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3个、产教融合共建专业8个,建成自治区一流专业4个。建成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1门,立项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10门。获批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3项;获批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学成果奖5项、教学研究课题7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67篇。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奖励31项,自治区级奖励348项。
      加强校企政深度融合,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学院坚持多层面开放办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自治区15所院校开展校际合作。与北京东方智业文化发展责任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数字媒体教育集团等开展校企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蒙古国开展教育合作交流。与企业合作共建了8个产教融合专业,设置企业实训课程39门次,先后组织共建专业教师赴企业参加培训10次,培训49人次,提升了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通过校企政深度合作共建资源,建成了应急救护中心、心电监护室、数字经济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云计算和广告设计实验室、绿色发展检验检测中心,实现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与区内外企事业单位共建了154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内蒙古富川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河套学院·富川商学院”,举办场长、经理培训班3期,订单式培养67人,近三学年共安排实习学生749人次。与东方智业合作共建的专业,自2014年起合作培养学生637人,已毕业162人,企业安排就业151人,就业率达93.20%。
      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努力培养“蒙汉兼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秉承“为农牧区培养适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建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护理学、动物科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就业质量好的蒙授专业,培养“蒙汉兼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我院设置的八省区蒙古语标准音培训测试站已经成为自治区西部重要培训测试基地。近三年学院引进蒙汉兼通的高学历人才7人。每年投入10万元,设立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研究专项基金。投入8万元设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建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创业园。强化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专项教育,将创业就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促进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的资源,提高蒙古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立足应用 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升本以来,学院以建设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导向,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完善科研制度建设,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逐步提升科研整体水平,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均实现零的突破。
      夯实科研平台和项目建设,提升科研整体水平。升本以来,学院共建成自治区级科研平台7个,包括院士工作站1个、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创新培育团队1个。院级科研平台20个;博士工作站5个。现有院级重点学科6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学院院士工作站协助申报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获批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获得资助资金56.78亿元。教师承担科学研究课题552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部级199项。公开发表论文1851篇,其中三大索引及核心期刊293篇;获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69项,出版专著157部;市级及以上科研获奖9项;登记“向日葵育苗移栽”“加工番茄源库调控”“腐植酸研发与推广”等国家成果库成果3项;选育出“河糯101”作物新品种。主办蒙古文、汉文内部刊物《河套学院论坛》。
      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扎实开展应用型科研。把握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良好机遇,围绕“绿色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对蒙开放先行区、美好生活共享区”建设,以解决地方、行业、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努力开展应用型科研,大力推进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努力在科研环节有所作为、凸显特色,不断提高学院办学声望和办学实力。近年来,学院选派科技特派员、三区人员、科普带头人和科普志愿者等100余人次,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积极推动重点项目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7项。与内蒙古富川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研合作培育的F116杜寒杂交优质公羊推广项目,使农户养殖成本下降30%,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与巴彦淖尔市新华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建了3000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麦后复种向日葵、西兰花、包菜技术。与内蒙古际美生物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利用小煤窑废弃物褐煤制成优质土壤改良剂,改良盐碱地20余万亩。与内蒙古润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优质发酵菌,利用羊粪年生产优质有机肥料2万吨。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河套地区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与预警控制中心”选育的“河糯101”连续两年参加自治区鲜食甜糯玉米区域试验综合评分均为第一名,为农户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
      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依托翻译研究中心,为巴彦淖尔市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国际岩画学术研讨会”“中国—南非岩刻研讨会”等开展口译笔译工作,助推阴山岩刻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申报和河套灌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依托科技研发项目,坚持协同创新,服务地方农业、畜牧业发展,多角度参与“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依托“扶智扶志”的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助力农牧区脱贫攻坚,建立智慧农业示范点,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乌拉特中旗德岭山万亩花生产业园、四义堂“智慧四控”高效农业示范园,构建“政府+学院+科技平台+合作社+农户”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在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推广两色地膜、薄厚分区滴灌带技术,推广优质肉用种羊胚胎移植扩繁及杂交应用技术,不断探索山旱区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径。
      学院切实做好文化研究与传承工作,获批河套文化研究立项42项,撰写专著3部,发表论文68篇。建立了乌拉特文化研究中心、乌拉特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室等5个研究基地,获批部级及以上研究课题3项,出版专著10部,其中《乌拉特英雄史诗研究》获自治区政府社科类作品三等奖,群舞《乌拉特的祝福》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自治区甲组一等奖、全国一等奖。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继往开来 河院精神代代相传
      35年来,学院立足巴彦淖尔,面向内蒙古,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杰出校友。这些分布各地的河院人正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以不同方式贡献着“河院智慧”和“河院力量”。
      35年来,河院人前进的脚步坚定而沉着。每一次前行,都在为培育和凝练大学精神增添丰富的内涵和亮丽的色彩。河院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历届师生的血脉中。
      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河套学院的建设历程,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发展史。学校创办伊始,就面临地区财力困难、校舍简陋、师资不足的现实,在创建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巴彦淖尔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巴彦淖尔盟委、行署提出“解放思想、立足改革、艰苦创业、办出特色”的口号,决定举全市之力建设河套地区第一所大学,建校资金由全盟各旗、县、市集资。学校从办学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自己动手,建设校园,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科学求实相结合作为办学的精神条件,鼓励师生同心同德,克服困难。河院人在基础差、底子薄的条件下,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建成了目前拥有34个本科专业,1万余名在校学生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这种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感召着一代代河院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走出了一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海纳百川、汇聚英才的包容精神。河套学院是由巴彦淖尔的八所院校合并建成,多所院校文化理念的融合,巴彦淖尔善良淳朴的民风,造就了河套学院海纳百川、汇聚英才的包容精神。这种精神帮助河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人才,汇聚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教师,无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还是学成归来的博士精英,亦或是在职提升的教师骨干,他们都能在河院扎得下根,做得了事,安得下心。这种精神让每一个河院人都能在校园里有归属感,在岗位上有自豪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生活上有幸福感。
      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河套学院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优质共享资源少、高层次人才匮乏、办学经费紧张。建校以来,全体教职工始终坚持“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打造出河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特别能奉献”的可贵品质。这种精神和品质不断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发展。2001年和2004年,学校经历了两次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原巴彦淖尔盟教育学院、巴彦淖尔盟师范学校等七所院校并入河套大学,学校办学规模、办学实力明显提升;2012年河套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河套学院;2016年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整体转型试点院校;2018年,投资10.28亿元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学院办学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2019年底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35年的奋斗历程中,河院人始终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国家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意见后,第一时间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形成了《河套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并成为自治区首批确定的整体转型试点学校。在转型发展工作中,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和本科“3+1”、专科“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办学企业建立了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共赢共同体,逐步形成了“校企共育”“企业冠名订单”“资源共享共建”“顶岗实习就业”四种比较成熟的育人模式。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推动河套学院在一次次改革中前进,在一次次创新中超越,走出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之路。
      35年筚路蓝缕,35年艰苦奋斗,河院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扎根塞北,建设了一所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大学。河院人凭着“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蒙古马精神,践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校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回首35年发展历程,学院始终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始终坚持“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始终奋进在“培育高尚、追求卓越”的征程上,始终坚守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道路上。脚踏实地谋发展,仰望星空再起航。如今,河套学院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站在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书写学校事业发展“奋进之笔”的新起点,将继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推动学院向地方性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作者  冯呼和 赛音德力根)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杨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