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信息公开>新闻发布会>往期发布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临河区专场举行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19-09-23 15:39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9月23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巴彦淖尔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临河区专场举行。发布会上,临河区委、政府负责同志发布了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河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发展情况及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发展成就,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河区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70年来,经济总量增长了1.69万倍、达到271.4亿元。发展格局全面拉开,形成了以56平方公里的主城区为“核心”,47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6平方公里的双河区和34平方公里的B型保税物流园区为支撑的组团发展新格局。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10元和18309元,分别为1978年的151倍和269倍,年均增长13.4%和15%,各族群众正以昂扬姿态阔步迈向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河区委、政府坚定敢想敢干的信念,秉持苦干实干的作风,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在深学细悟、笃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程中,书写了“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的“奋进之笔”。
      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围绕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区等问题进行了提问。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临河专场发布词(摘登)
    市委常委、临河区委书记 王肇晟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各位来宾:
      这次临河发布会的主题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临河”。
      临河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河套平原腹地,北倚阴山,南临黄河,总面积2333平方公里,素有“塞上明珠”之美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孕育出了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相融共生的河套文化。这里物产丰美、风光壮美,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中国(巴美)肉羊之乡”“中国优质绒毛生产集散地”。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全国179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是国家“五横五纵”交通网规划的重要交汇点,是沟通大西北、贯通大西南、连接蒙古国的重要交通节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河区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在党中央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自治区党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临河区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一个繁荣进步、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临河区,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河套大地,成为黄河金岸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70年,我们书写了综合实力跨越的“过硬答卷”。经济总量增长了1.69万倍、达到271.4亿元,年均增长15.2%,跃居自治区103个旗县区第19位,各项事业齐头并进,三次产业结构由97.5:0.4:2.1演进为18.2:35.7:46.1,经济实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这70年,我们书写了城市发展壮大的“靓丽答卷”。形成了以56平方公里的主城区为“核心”,47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6平方公里的双河区和34平方公里的B型保税物流园区为支撑的组团发展新格局,为临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70年,我们书写了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的“温暖答卷”。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10元和18309元,分别为1978年的151倍和269倍,年均增长13.4%和1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28%和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河区委、政府坚定敢想敢干的信念,秉持苦干实干的作风,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在深学细悟、笃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程中,书写了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的“奋进之笔”,造就了发展历程上最不平凡的辉煌成就。
      践行“两山理念”,绿色福利叠加释放,体现了“临河担当”。守护了群众的蓝天碧水,2018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增至85.7%。筑牢了绿色发展的基础,年减施化肥1263.8吨、农药15吨,残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2%以上。提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完成造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6.4%。新增水域面积1.54万亩。
      重塑农业辉煌,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擦亮了“临河名片”。建成117万亩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美丽田野”,建成设施农业5.1万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555个,建成规模化养殖场4514个,羊饲养量突破550万只,成为了全国“四季出栏、均衡上市”最大的县级肉羊集散地,粮食生产巩固在10亿斤以上,12款产品刻上“天赋河套”印章。
      各类业态齐头并进,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呈现了“临河能量”。累计吸引投资314.5亿元,形成了绒纺、食品、电力、冶化、制药、建材六大支柱产业,拥有了4个国家驰名品牌、2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陆港实现全年通关,中欧农产品班列正式开通,2018年实现出口2.2亿美元,同比增长46%;电子商务产业园迅速壮大,带动临河区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35%、达110亿元;旅游业快速兴起,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均以20%以上的增速大幅增长。
      城乡面貌美丽嬗变,宜居宜业水平稳步提升,展现了“临河形象”。累计完成城市固定资产投资563亿元,建成区由45平方公里拓展至56平方公里;所有背街小巷全部硬化,主城区20横20纵道路骨架网初步形成;城市绿地率提升至3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06平米,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园林城市;投入资金47亿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公路达3783公里,公路密度百平方公里达到162公里,是全国、自治区和全市平均水平的3.2倍、9.6倍和4.5倍。
      扎实办好惠民实事,民生福祉全面提升,传递了“临河温度”。民生支出连年保持在公共财政支出的70%以上。脱贫攻坚战连结硕果,贫困发生率由3.58%下降到0.004%,6327名贫困人口即将与临河人民一道稳步跨入小康社会。实施了267万平米老旧小区、平房区综合改造工程,新改建水冲公厕255座,8.4万居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就地改善。建成保障性住房32.29万平米,让5767户低收入家庭找到家的温暖。教育事业向优质均衡迈进,以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高标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居民15分钟内到达最近医疗定点的比例达到100%。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得到全面巩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员干部实干争先接续奋斗,凝聚了“临河合力”。临河区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党内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全体党员“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始终紧跟党中央令旗走。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摘登)

      记者:市委四届四次全委会提出“把巴彦淖尔建设成为绿色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对蒙开放先行区、美好生活共享区,努力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临河区作为市府所在地,是带动全市发展的火车头和排头兵,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临河区在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张如红(临河区委副书记、政府区长):临河区作为市府所在地,是全面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窗口”,我区理应承担起市府责任,最大程度发挥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积聚效应,最大限度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始终把打造绿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从而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我们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重点夯实五大基础:一是夯实土地基础。近年来,整合节水灌溉、千亿斤粮食等涉农项目资金33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整治117万亩。二是夯实环境基础。全面开展“四控”行动,特别是今年,建设配肥站20个,推广使用有机肥60万亩;控药减害上,开展绿色防控78万亩,完成统防统治56万亩,建立农药全程可追溯平台,年内实现农药总施用量减少15吨;控水降耗上,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6万亩;控膜减污上,推广使用国标地膜93.3万亩。三是夯实质量基础。加强对土壤、水源、种子监管,从源头上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流通监管,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继续完善可追溯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四是夯实品牌基础。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真正让好产地产出的好产品卖上好价钱。五是夯实人才基础。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吸纳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大力开展农民农技、创业培训。另一方面,我们全面壮大实体经济。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二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总之,我们将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切实用好2.5亿元的产业融合发展资金,撬动更多资金汇聚临河,早日建成绿色产业积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对蒙开放先行区、美好生活共享区,早日实现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目标。
      记者:临河区作为市府所在地是如何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区的?
      张文智(临河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区委、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真正做到了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财政资金使用方面,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优先满足教育需求。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们围绕强区必先强教,富民必先兴教的理念,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狠抓落实,寻求突破。
      加大教育投入,在教育保障上实现新突破。十八大以来,我们多方筹措资金22亿元,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投入,一是投资15.94亿元,新建、改扩建水源路学校、汇丰学校、临河九小、十小等19所学校,使学校的布局更加趋于合理。二是投资5.28亿元,偿还了学校历年以来欠款。三是投资0.78亿元,对城乡44所中小学的内部设施、仪器设备按国家义务教育标准要求,进行了配置完善,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
      提升师资素质,在促进教育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2018年以来,我们通过多渠道招聘教师537名,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学习培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培训教师7420人次;提高教师师德素养,把培育高尚师德放在师资队伍建设首位。
      提高教学质量,在优化办学水平上实现新突破。设立教育教学质量奖,累计发放奖励资金1205.8万元;进一步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将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津贴由每月100元提高到不少于600元、800元、1000元;改革教师职称评聘,把职称评聘的指标、绩效考核的待遇全部用于一线教师的培养;全面践行新教育,寻找教育新的增长点,成为全国第141个、自治区第3个新教育县级试验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市委的工作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切实把教育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落实好,把这一最大的民生实事办的更有质量、更有成效。
      记者:市委、政府确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巴彦淖尔市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本目的是树立以民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呼声,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张区长,临河区是如何打造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
      张如红(临河区委副书记、政府区长):临河城区现有42万人口,如何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事事有人干、处处有人管,这是对我们执政的最大考验,我区主要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倾力打造现代宜居城市。临河建成区56平方公里,目前仍有350万平米的棚户区亟待改造,近两年,先后完成凤凰城、中唐一期、西苑二期等13个“半拉子”项目的销号,交付逾期回迁房23000套、商品房6000套;实施了民主街、庆丰西街等15条道路畅通工程,硬化背街巷道256条、26.4万平米,新建改造供热管网211公里,新增供热面积248万平米,建成中水主管网18.6公里、支线管网80公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下一步我们将举全区之力推进32个“半拉子”项目销号工程,继续实施棚户区、平房区综合改造,重点推进北边渠综合建设,联动解决断头路打通、绿地不足、功能缺失等问题。2018年深入推行“街长制”,充分发挥“街巷吹哨、部门报到”作用,562名街长开展“六查十二治九无”行动,累计解决服务民生、城市管理各类问题4036件。二是精心打造生态田园城市。仅2018年、2019年投资2.3亿元,对竞香苑、北郊公园、林研所植物园等公园进行新建、改扩建,城区绿地增加了615.8亩,广大市民推窗见景、出门入园,真切地感受到家在花园里,人在风景中;下一步将逐步打通北边渠、金川河、乌拉特河“断头”水系,打造城市水生态景观带,引入社会资本,完善青春湖、多蓝湖等湖泊湿地的功能配置,打造宜赏宜游的城市“后花园”,构建15分钟健身圈,三是全力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情,因此我们每年拿出70%以上的财政收入,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全力以赴,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杨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