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通过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色。完善覆盖农村牧区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动态清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坚决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提升产业就业帮扶质效,各类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到60%以上,逐步提高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经营性收入。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全力促进全市39.96亿元帮扶资产提质增效。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统筹推进用水、用电、通车、通网等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推进县域内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社保等公共服务重心下移,不断提高我市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积极争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资金项目,建设一批示范片区和示范带。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开展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治理“135”行动,创建53个绿化美化示范村,扎实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推进农村牧区“厕所革命”,拟建设卫生户厕2465个,同步抓好问题厕所整改。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比武争星”,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完善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创新推行村民小组“五人工作法”“老支书调解组”“微治理”等基层治理载体,让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推动农村牧区更加繁荣,让农牧民生活更加红火,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