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光伏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的探索中,磴口县防沙治沙局积极作为,通过统筹实施以工代赈、就地取材、机械化治沙配套等多种创新举措,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工代赈,激发内生动力。以工代赈作为助力农牧民增收的关键举措,在光伏+生态治理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局积极争取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参照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实施,组织当地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在工程固沙、人工造乔木林、人工造灌木林建设过程中可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建设,在造林整地、苗木栽植、浇水施肥、抚育、管护、补植补造、围栏架设、沙障铺设及维护等用工密集环节,优先向当地群众或村组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切实带动农牧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项目已全面开工实施,吸纳以工代赈务工人员260多人,发放劳务报酬580万元。同时,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农牧民们还学到了实用的设备操作、苗木栽种、沙障铺设、灌溉设施安装、林木养护等技能,为后续自主创业或参与其他工程项目奠定基础,激发了农牧民依靠自身劳动实现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就地取材,降低成本促增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大力推行就地取材、节本增效策略。挖掘本土防沙治沙用材资源,压沙障时选用本地麦草、芦苇等,这不仅减少了从外地采购沙障材料的运输成本和采购成本,还为农牧民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径,有效降低治沙成本,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相较于稻草压沙,本地麦草压沙每吨可节约成本400元左右,每亩压沙成本可降低100元左右。目前,委托县国有企业蒙晟公司收购储藏麦草3500吨、芦苇900吨,订购稻草2.5万吨。
机械化治沙配套,提升效率增收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化治沙配套成为提高生态治理效率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引入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在大规模推进植树造林、工程固沙过程中,将沙障铺设机、固沙机、自走式压沙机、一体化植树机等应用于光伏+生态治理工作中。不仅缩短了工程周期,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为了让农牧民更好地掌握这些机械化设备的操作技能,邀请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许多农牧民通过培训,成为了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手,他们不仅可以在本地的生态治理项目中就业,还可以凭借这一技能外出参与其他地区的治沙工程,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