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压沙正忙。
工人们将芦苇切割成每段60公分长,再用铁锹把芦苇段压进沙里。一个个草方格的形成表明芦苇又有了新用处。
“现在进行的是芦苇沙障试验,效果好的话,不但节约成本,还可以大面积推广。”磴口县蒙晟生态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巴彦淖尔境内乌兰布和沙漠面积506万亩、巴音温都尔沙漠面积1500多万亩、苏集沙地面积60多万亩,是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在推进防沙治沙攻坚战中,我市创新开展生物沙障材料试验示范工作,探索推出价格低、适用性强的芦苇压沙新模式。
全市境内有大小湖泊300多个,水域面积300亩以上的湖泊有100多个,其中乌梁素海面积293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据林草部门测算,依托这些湿地,全市年产芦苇14.5万吨,其中乌梁素海6.5万吨。随着压沙方式的改变和技术的成熟,芦苇成为探索压沙新材料的重点选项。
“相比陆生芦苇,水生芦苇纤维含量更高,韧性更好,更能耐沙漠中的残酷环境。但制作草方格的芦苇既不能太‘胖’,也不能太‘瘦’,否则在扎根沙漠时要么容易碎,要么抗不住风沙。”磴口县蒙晟生态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我市依托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自治区林科院、本地国有林场等科研力量,围绕芦苇沙障布置、施工方式、柴草用量等开展试验示范,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提供技术支撑。针对芦苇材质脆且易断的问题,引进织帘机将芦苇编织成40厘米的苇帘,研发沙障铺设机将苇帘立体栽植为条状沙障,实现就地取材压沙固障。
我市在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场,探索开展芦苇沙障固沙试验。经测算,芦苇和稻草固沙亩均用量都是0.3吨,但芦苇每吨收购价400元,打捆、拉运等费用360元,合计760元,较稻草每吨节省440元、亩均节省132元,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
“芦苇荡”变“固沙障”,多种效益同时显现。芦苇压沙资源化利用能够有效缓解芦苇腐化后对湖区造成的内源污染,减缓沼泽化进程,强化湖泊水流条件和净化功能,进一步提升乌梁素海流域湖泊水质。而且,通过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鼓励地方国企、施工企业与合作社、农牧民签订芦苇收购订单,利用冬闲时间采收拉运湖泊海子、排沟等区域的芦苇,可带动农牧民就近就地就业,有效增加工资性收入。
据悉,我市规划到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务3429.14万亩,其中新治理768.78万亩,需要工程固沙40.29万亩。今冬明春全市固沙任务11.27万亩,需要固沙材料3.38万吨。目前,各旗县区、地方国企和施工企业已经收储柴草1.06万吨。计划在冬季湖面结冰后进行芦苇收割,力争收储5万吨以上。
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的探索应用无不展现着我市治沙人的智慧。从人工治沙到机械治沙,从因地制宜到就近取材……我市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向“新”而行、科技“突围”,不断“锁”沙逐绿拓宽“绿色防线”。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