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专题栏目>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巴彦淖尔在行动>巴彦淖尔要闻

巴彦淖尔:共育团结之花 共绘幸福图景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25-02-28 09:41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走深走实,1个集体、2名个人被党中央和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
      乌拉特中旗“金石交”文创赋能产业发展民族团结创业模式被国家民委作为典型进行宣传推广;
      创新开展“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一’工程”,编创主题歌曲18首、主题剧目12台、文创产品33个,选树典型人物事例45个,举办主题活动274场次……
      一个个实例,一组组数据,反映出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欣欣向荣的局面。
      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走好民族团结“同心路”。今年,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贯彻到各项工作中,把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要求全面落实到各项事业上,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聚力办好两件大事、深化“六个工程”、推进“六个行动”、建设“五高五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动人篇章。
    凝心铸魂强根基
      悦耳的驼铃声中,一支红驼宣讲队翻过一座座丘陵山包,来到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西尼乌素嘎查开展宣讲。这支红驼宣讲队由镇机关干部、党校教师、派出所民警等21人组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声音和惠民政策送到牧民身边,实现边境牧民宣传教育全覆盖。
      精雕细琢的铜银器、古朴的羊毛毡制品……走进乌拉特中旗“金石交”同心创业街,各种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去年,乌拉特中旗与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合作,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介绍的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联合开发创新型文旅产品,持续挖掘国宝级文物新价值,不断擦亮非遗新名片。
      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次次接地气的理论宣讲、一个个务实有效的举措……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促进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今年,我市将加快推动文化建设,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全面推进理论强基、文化铸魂、校园固本、社会宣教4项工程,讲好“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让各族群众知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惠有多少,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精准发力促团结
      在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广林村蒙源花菇种植基地,花菇大棚鳞次栉比,棚里菌棒上朵朵花菇撑起褐色的“小花伞”。这是当地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88万元建设的100亩花菇种植产业基地,每棚花菇年产值达10万元,带动农户年增收3万元。“咱们的花菇一年能产6茬,产量和品质稳定,效益也可观,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广林村五组村民赵计善说。
      在位于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的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戈壁红驼养殖基地内,一峰峰骆驼膘肥体壮。挤奶车间里,牧民巴特尔熟练地操作机器,新鲜的驼奶不断流入不锈钢罐。“我把自己的16峰母驼全部寄养在基地,每峰骆驼每年租赁费2400元。我还在基地打工,负责挤奶、赶驼,每月又能收入5000多元。”说起一年的收入,巴特尔喜笑颜开。
      资金投入、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一项项惠民政策扎实落地、取得成效,一项项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凝聚人心,让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速。
      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金钥匙。今年,我市将持续以发展促民生、以民生促团结,坚持强边、安边、固边、富边、睦边一体推进,深入实施水电路讯一体化建设,有效落实“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工作部署,积极谋划在民贸民品领域先行先试,组织民贸民品企业与抵边嘎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促进民贸民品企业与抵边嘎查互促共赢,多措并举不断改善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不断结出甘甜的硕果。
    多元共治汇合力
      “今天的议题是如何发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怎么能全部落实下去,有啥好想法,一家一年出几个工,大伙儿都来说一说。”在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红石榴”民主议事厅,一场民主议事协商会正在进行。近年来,临河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党建为引领,围绕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多做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通过“红石榴”议事厅商量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2张小桌子、8个小板凳组成的“牧人茶室”,也是乌拉特后旗牧区巡回法庭的矛盾纠纷调解室。每当有牧民群众情绪激动地来到这里“告状”时,庭长巴音那木拉都会让他们先到“牧人茶室”里坐下来喝碗茶、聊聊天。“在交流的过程中,群众的情绪逐渐平复,矛盾也自然而然地化解了。”巴音那木拉说,牧区面积较大,有些牧民因路途遥远来到法庭无法当天返回,法庭还建设了“牧人之家”,为远道而来的牧民提供免费食宿,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以法治之光滋养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河套大地绚丽绽放。
      多元共治汇合力,共建共享促和谐。今年,我市将继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以高水平法治服务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促团结、谋发展过程中夯实法治基础,促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强化民族领域法治宣传教育,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在全社会营造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坚持强边、安边、固边、富边、睦边一体推进,深入实施水电路讯一体化建设,筑牢安全稳定屏障。
      如今,巴彦淖尔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理念深深融入全市各族儿女的心中,成为推动新时代巴彦淖尔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张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