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点带面推动河套灌区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大文章。作为国家、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改革试点,杭锦后旗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先行探索盐碱地改良利用模式并在全市示范推广,多路径探索恢复盐碱地生产功能,涵养盐碱地生态价值。
推动试点先行向示范推广跃升
12月10日,杭锦后旗农牧科技局的工作人员来到陕坝镇帐房村,对村里实施盐碱地改良后的土壤进行检测。工作人员把采集好的土样仔细标记、封存,将送到市农科所实验室进行全面、深入分析。
帐房村过去土壤盐渍化严重,“巴掌田”遍布,只能种植单一的耐盐作物。2023年,村里在集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排配套的基础上,采取灌水洗盐、增施有机肥、掺沙降容、秸秆还田等多项农艺措施,使大片的盐碱地变成良田,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村民杨银四说,再不用为年年种葵花土地板结发愁了,今年自家第一次种玉米就喜获丰收。
盐碱地综合利用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资源,曾经撂荒和无人问津的盐碱地变成了“香饽饽”,可耕种、易流转,亩均效益增长180元、流转费用提高200元,农民人均收入提高10%以上。一些不具备耕种条件的盐碱荒地,经企业以300元/亩的价格流转发展设施农业,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带动了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杭锦后旗注重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盐碱地治理。作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该旗多年来依托“四级联创”“科技小院”柔性引进张福锁、吴孔明、康绍忠等院士专家团队,建立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会同中国农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盐碱地治理首席专家团队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利用试点。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农田建设现场会上,该旗总结形成的“1+8+N”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模式和“四打破、五统一、一重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认可。
在治理模式成熟和典型示范引领的基础上,我市依托40.2万亩国家发展改革委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2.2万亩农业农村部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和739.4万亩整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动盐碱地全域治理、系统治理,形成梯次推进、全面铺开的良好局面。
推动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扩展
眼下已是寒冬,在杭锦后旗蒙海镇自然动力现代科技示范园区,蓝莓、草莓种植大棚里却是生机盎然,蓝莓树上洁白的花朵竞相绽放,绿油油的草莓植株间隐藏着一颗颗即将成熟的果实。园区总经理云升国说,这里曾经是一片盐碱地,通过土壤改良后,地力大幅提升。如今,就连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的蓝莓和草莓也试种成功了。
自然动力现代科技示范园区位于蒙海镇柴脑包村。过去由于耕地碎片化严重、地力“肥瘦”差异大,村民种植品类单一,收入较低。2023年被纳入2万亩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后,全村1.2万亩耕地全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模式改造,不仅将耕地变零为整形成连片田块,更通过叠加实施“暗管排盐”“上膜下秸”等技术,让盐碱地变为高产田。村里按照“扩面积、提质量、强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引进山东云鼎集团资本,计划投资9800万元建设高标准大棚1000亩,打造集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科技培训、农旅融合于一体的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
理念一变天地宽。杭锦后旗坚持“改地”和“改种”双向发力,一方面改善土壤盐碱性,另一方面研发培育耐盐碱作物,积极探索低成本可持续的盐碱地治理模式。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战略,良种繁育面积超3万亩,获评内蒙古自治区制种大县。积极融入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建设,大力推动科技“突围”工程,依托西蒙种业科创中心,联合国家级育种攻关团队,培育出以向日葵“西蒙8199”“大顺9号”“金太阳7号”为主的多种耐盐作物品种,建设耐盐碱作物“看禾选种”展示平台,筛选推广适宜盐碱地种植的作物……
杭锦后旗牢固树立大食物观,积极探索“改产适地”新路径,有效利用重度盐碱地发展设施农业、菌菇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开辟盐碱地综合利用新空间,目前已完成27万亩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利用。
推动大水漫灌向节水增效变革
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黄河村甜糯玉米现代化产业园区,运用了引黄滴灌智能化设备,构建了以水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的友好型生态系统以及以深度节水为主的智能化“四控”系统,实现了“控水、控肥、控药、控膜”的绿色种植目标,亩均产值大幅提升。负责人许鉴玮介绍,园区引进引黄滴灌智能化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达到了节水节肥、增产增收的效果,节水大约50%,亩均增产150公斤。
为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杭锦后旗在各镇(农场)推行智慧化灌溉新模式。在二道桥镇1000亩智慧化灌溉示范区,智慧平台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和气象信息,及时掌握农田旱涝动态,从而精准计量出用水数据,不仅省了水,还使化肥的使用量被控制在更加合理的范围。这个智慧平台加装了手机操作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远程操作实现田间管理。
长期以来的引黄灌溉使河套平原耕地累积了大量盐分,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盐随水来、水去盐存循环往复,灌溉方式粗放,水资源利用系数低。
杭锦后旗注重平衡好“水”和“地”的关系,促进农业节水增效与盐碱地治理共赢。深入推进工程、农艺、品种、结构、机制节水,大力推广直引式、调蓄式、移动式、便携式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积极打造“黄河流域百万亩节水灌溉示范旗”,被授予“国家引黄灌区高效节水增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我市按照“四水四定”要求全面深化水权、水价、水组织改革,推动河套灌区管理体制改革,2023年实现节水1.43亿立方米,今年预计节水1.46亿立方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78提高到0.512。河套灌区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示范灌区”。
到2023年底,我市累计完成土地改良20.3万亩,累计建设水肥一体化灌溉面积433.45万亩。在五原县打造了5万亩高标准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区,在临河区建设了盐碱地改良宣传基地。在灌排配套、土地平整基础上,通过综合改良技术模式,我市盐碱化耕地得到有效治理改善,轻度盐碱耕地培肥控盐实现有盐无害,中度盐碱耕地节水阻盐实现阻盐避害,中重度盐碱耕地灌水降盐实现洗盐抑害,重度盐碱耕地适种抗盐实现降盐减害。盐碱化耕地改良后,耕地质量提升,全盐含量降低0.2~0.3个百分点,pH值降低0.2~0.5个单位,作物单产提高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10%以上。
今年,《巴彦淖尔市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5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我市计划利用两年时间,依托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盐碱化耕地40.2万亩,与高标准农田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见效。五原县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复,实施2.2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2024—2025年)。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