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举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培训班,市委农牧办主任、市农牧局(乡村振兴局)局长孙立新围绕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监测与帮扶、资金资产管理等政策进行深入解读。
“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核心就是不让群众再回到贫困,把防止返贫致贫安全网织得更密。”培训中,孙立新点明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弄清楚“帮谁”的问题。他说:“监测对象分为三类。一是脱贫不稳定户,即年人均纯收入在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内且受各种原因影响存在返贫风险,被纳入监测帮扶的脱贫户。二是边缘易致贫户,即年人均纯收入在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内且受各种原因影响存在致贫风险,被纳入监测帮扶的一般农牧户。三是突发严重困难户,即年人均纯收入高于监测范围,但受突发事件等各类因素影响导致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并存在返贫致贫风险,被纳入监测帮扶的农牧户,这类群体既可以是脱贫户,也可以是一般农牧户。”
“兜底保障要兜住最困难群体,同时必须与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紧密衔接,既确保应保尽保,也避免‘一兜了之’,让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能通过帮扶增收。”孙立新说,市农牧局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至少配套1项产业或就业帮扶措施,助力其通过劳动增收;对弱劳动能力、半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优先安置村级公益性岗位,使其实现“就近就业、适度增收”;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通过兜底保障叠加光伏收益分红、资产收益分红等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
为让广大农牧民清晰掌握如何享受政策红利,市农牧局将衔接资金使用聚焦于重点群体和关键领域。一是“到户资金”占比不低于15%,专项用于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到户产业发展、公益岗位补贴、外出务工补贴等,直接助力群众增收;二是“产业资金”占比不低于70%,全部投向我市11条农牧业重点产业链,且所有产业项目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确保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收益;三是资金可以统筹用于村内人居环境整治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但需要避免资金重复投入,确保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让资金“到户到人”的同时支撑产业发展、惠及更多农牧民。
在住房安全方面,我市将符合条件的家庭纳入农村牧区危房改造范围,根据房屋的危险程度和农牧户的想法,灵活选择加固修房、拆除重建或者选新址建房等方式。如无需新建房,嘎查村集体会帮助盘活嘎查村闲置的安全房屋,通过租或者换的方式解决农牧户住房,地方政府还给予租房、换房补贴。对于自己没钱、也无劳动能力的特别困难农牧户,鼓励通过建设农村牧区集体公租房,或修缮加固嘎查村里闲置的公房,确保家家户户都住上“安全房”。
接下来,市农牧局将抓实抓细“三落实一巩固”(即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找准重点方向,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抓好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衔接资金管理、驻村帮扶等工作,不断加强政策宣传,总结典型经验做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相关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