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动态信息>政务动态

布赫同志生平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17-05-12 08:42    
  • 打印本页
  • 2010年1月25日,习近平同志去布赫同志家中看望。新华社发

    2001年3月5日,江泽民同志和布赫同志参加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全体会议。新华社发

    1995年1月1日,胡锦涛同志和布赫同志出席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 新华社发

    1949年5月,布赫同志(前排中)与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剧组演职人员合影。新华社发

    1989年3月,布赫同志(右)在内蒙古乌海市五虎山矿井。新华社发

    2007年,布赫同志与蒙古族少年在一起。新华社发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同志,因病于2017年5月5日15时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布赫同志,原名云曙光,蒙古族,1926年3月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旗(今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一个革命家庭,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同志的长子。1939年,年仅13岁的布赫同志历经艰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就学于陕北公学、延安民族学院、延安大学民族学院。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由延安返回内蒙古工作,历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组织部干事,内蒙古自治区学院中学部副主任兼政治教员,内蒙古文工团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团长。在解放战争中,他带领内蒙古文工团全体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开赴前线,随军演出,鼓舞士气,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布赫同志作为代表出席会议。1949年9月,布赫同志率内蒙古文工团参加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文艺演出,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布赫同志历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兼自治区文联主任,中苏友好协会内蒙古分会秘书长,自治区党委代常委,自治区文委党委代书记、主任。他团结带领内蒙古各民族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民族文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艺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精心试点,创立了适合农牧民需要、兼备“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多种功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艺组织形式——乌兰牧骑,在全区进行推广普及,并率领乌兰牧骑代表队到北京参加演出,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文化大革命”中,布赫同志全家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他经受住了严峻考验。1974年恢复工作,先后任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

      改革开放新时期,布赫同志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国家民委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委第一书记、市长、警备区第一政委。1981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1982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主席。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遍全区100多个旗县市区,结合内蒙古实际,提出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重要突破口等一系列发展农牧业、工业、第三产业和资源能源开发、开放驱动全局的思路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点的发展路子。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组织政府有关部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大力推广土地承包、产量承包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率先实施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村牧区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他关心民情民生,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在农村牧区推广合作医疗模式,人民生活、教育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他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有力维护了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大团结和社会稳定。

      1993年3月,布赫同志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分工联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工作。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任常委会党组成员,分工联系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工作。在全国人大工作的10年间,布赫同志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积极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布赫同志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积极参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新需要,围绕规范市场主体、确立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环节,参与制定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批经济领域重要法律,为初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布赫同志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参加审议100多件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决定草案,积极参与修改宪法,制定立法法、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小企业促进法、行政复议法以及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婚姻法、刑法等重要立法工作,为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布赫同志高度重视人大监督特别是执法检查工作,多次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组长,率队赴各地检查农业法、教育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乡镇企业法、种子法等法律实施情况,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执法检查情况。1994年到1997年,布赫同志带队对农业法实施情况连续开展4次执法检查,深入基层农户,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提出许多加强农业领域法律制定实施工作和推动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意见建议。1997年,在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布赫同志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作关于检查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这是全国人大首次在代表大会会议上听取审议执法检查报告。代表大会会议作出决议,对农业法执法检查工作和执法检查报告给予充分肯定。

      布赫同志认真执行代表职务,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多次参加全国人大代表集中视察,先后赴四川、湖北等地考察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安置情况,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西部大开发、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调研,赴陕西考察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产业化工作,亲自撰写一批富有真知灼见的调研报告。布赫同志积极促进全国人大与外国议会间的交往交流,率领全国人大代表团对波兰、捷克、希腊、埃及、墨西哥、玻利维亚等国进行友好访问,出席各国议会联盟第101届大会,多次会见外国议会代表团和国际友好人士,在对外交往中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充分发挥人大对外交往服务国家大局的作用。布赫同志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全国人大机关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并讲授党课,展示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高度自觉和模范形象。

      布赫同志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积极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出席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旗帜鲜明地指出: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只有代表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各族人民建立并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实现国家富强的同时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他积极推动和指导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深入调研边疆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情况。他善于总结民族工作经验,深入全国大多数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旗调查研究,撰写了《布赫谈民族工作》、《伟大的创举》、《努力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等多部关于民族工作的著作,在丰富民族理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布赫同志热爱文化艺术,具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诗人气质的副委员长”。他多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了《布赫文集》、《布赫诗集》、《布赫文艺论文集》、《诗海纪行》等著作,创作并发表了大量歌词、诗词、话剧以及文学评论、文艺理论文章,其中剧本《慰问袋》、话剧《王文焕》和《海棠》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和内蒙古戏曲集,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和民族文化总体水平提升。

      布赫同志退出领导岗位后,仍然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特别是十分关注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境界。

      布赫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布赫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不懈追求真理,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具有高度坚强的党性原则,时刻按照党章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讲政治、顾大局,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他一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情系草原、情系各族人民,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忠诚厚道、作风正派,襟怀坦荡、廉洁奉公,谦和儒雅、虚怀若谷,对家人严格要求,对同志关心爱护,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在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

      布赫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布赫同志永垂不朽!

    布赫的艺术人生

      布赫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革命家,他长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职务,兼任文艺界、文化界、宣传界等专业部门的领导,并长期坚持写作,发表出版了剧本、诗词和文艺评论等大量的文学著作。

      在文化艺术界

      布赫1946年毕业于延安民族学院后,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学院中学部副主任,内蒙古文工团团长,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及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席,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文委书记、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文联委员。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剧本《慰问袋》《再不受骗》《王文焕》《乌力吉的生日》《海棠》,《布赫诗集》,《文化工作漫谈》等。

      1987年出版的《布赫诗文集》,是当代蒙古族作家布赫同志 40年文学创作的结晶。这些诗文,以其纤巧、洗炼、素朴的风格,艺术地再现了内蒙古40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勃发的时代风貌,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对革命赤诚的情感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布赫诗文集》分三辑,编选了布赫同志诗词50余首,散文、随笔、游记6篇,剧本 6部。作者这些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用感情和热血浇灌的艺术之花,既是时代生活的艺术记录,也是他自己“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表现了宽宏的意绪和深邃的理趣。这里有对延安战斗生活的深情追念,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呐喊,有遥寄人民志愿军的慰问袋,有赞颂科尔沁、乌兰察布、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和大兴安岭的歌,有吟诵花的原野、秀美城镇、卓资元宵和郊外风采的诗,更有改革开放年代的“西赋”“东吟”。

      要想成为真正的诗人,就应该像诗一样地生活,具有像诗一样的心灵和境界。“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居其首。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诗人布赫正是具备这种鲜明的当代性的。13岁就投奔延安的布赫,亲耳听过毛主席作报告,亲眼见过朱总司令淌过延河;并在16岁那年,在延安的山里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经历本身就是诗,就是歌。在革命圣地受过洗礼的布赫,数十年如一日站在时代的潮头,对革命、对人民一片赤诚,一腔热血。在团结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汗漫青山,遍游草原。与此同时,他的诗情也像涌出地脉的泉流一样不断喷发而出。“我是1939年到延安的……这里天空晴朗,河水清澈,人民和睦,军民一家,到处呈现一派团结战斗的景象”。“过去想到这个名字,就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希望;今天想到这个名字,胸中便充满对那火热的斗争生活的回想,为我们进行新的长征增添力量”。这是散文《延河水滋育我们成长》中的话语。这些语句是素朴的,却是耐人寻味的素朴;这些语句是单纯的,但这是从绚烂复杂中探求出的单纯;这些语句是平淡的,可这是从血与火的生活中提炼出的平淡。这里的每句话都是作者“心里要说的,而不是可说可不说的话”。再如诗作《前进,同志们》、散文《民族团结的摇篮》、剧作《慰问袋》,都表现了这样的风格和力量。

      布赫同志童年时期就酷爱文学,在诗乡歌海的内蒙古,受过民族民间文学的熏陶,以后又对蒙古族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作过系统的考察和学习。在陕北公学和延安民族学院学习期间及以后的领导工作之暇,他认真地阅读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他尤为喜爱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外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雪莱、普希金和泰戈尔等人的诗,鲁迅、高尔基、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大师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家和作品的现实主义营养,滋补了布赫的文思,为他的诗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另一方面,在内蒙古大草原大青山下度过童年的布赫,具有蒙古民族典型的质朴敦厚的特点,世远年湮,人格依旧。尽管经历了革命岁月的风风雨雨,担任过各种党政职务,布赫始终保持着这一鲜明的特质,同时突出地显现在他的诗文创作中。因而,布赫的诗作,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又有蒙古族民歌的洒脱自由,善于表达新时代的思想感情。讲洗炼,则“如矿出金,如铅出银”,如《通辽县春播》中:“碧水落雁初春,漫步田间小径,风和日丽鸟鸣。农家播种,人欢马嘶鞭声”。再如《杭锦旗阿尔色楞图苏木》中:“蓬草嫩,沙柳青,条条长缨缚苍龙。点点养鱼池,片片草库伦;退耕还牧见效快,门前常闻喜鹊声”;讲清新,则“神出古异,为不可收”,如《镶黄旗》中:“可汗城墟菅草青,烽火台边建高棚;巧手重把山河绣,今日草原万象新”;讲纤秾,则“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樱花的国度,友谊的海洋》中:“裂石巨响举银鹏,乘风直上天九重。千顷沧溟泛雪浪,万里碧空弄巧云”。

      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它与任何使人的心灵感到快乐或痛苦的事物有关。它以人们的胸怀和事物为归宿。”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炮声,抗美援朝的波涛,改革开放的浪潮,都曾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弹奏出战斗的歌、美妙的曲。另一方面,一人一事总关情,作者对革命战友,对文艺界的同志,对所有同志和朋友都怀有真挚感情和温厚的善意。文艺战士乌尼逝世了,他撰写了情深意惋的悼文;工程师李金波激流勇进,在四化建设中成绩卓越,被他热情地赞誉为“勇挑重担的人”;他怀着敬意称颂老同志:“四十年前事戎轩,金戈铁马歼凶顽。而今华发雄心在,解甲归里荷羊铲”(《访老同志》)。

      古人说:“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布赫的诗文是颇具如此古风的。

      《布赫文丛》简介

      《布赫文丛》于2004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布赫文丛》收入了布赫同志1979年至2003年间各类书稿、信件及所创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等共13卷,总计250万字。其中,政论性书稿400篇,诗词700首,书法作品108幅。

      《布赫文丛》系统地记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深刻地总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同时,《布赫文丛》也记述了布赫同志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思想、探索和工作情况。第一个时期是文革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3年,布赫同志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工作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83年至1993年,布赫同志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93年至今,重点是1993年至2003年布赫同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时期。

      作为作家的布赫,他一生所创作的纯文学作品主要是剧本、散文和诗歌。

      此外,由于工作需要,布赫同志还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讲话和文章。

    布赫的诗

      布赫是继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之后,在领袖人物诗歌创作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又一位蒙古族著名诗人。他总结自己诗歌创作的经验时说过:“诗歌应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中国的诗人们应该向生活和人民学习,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不朽诗篇。”

      在布赫的整个写作中,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他在内蒙古各地检查工作,到边防去慰问战士,赴国外访问,特别是他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有机会到全国各地检查工作和指导或参观学习,留下了不少优秀诗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文学观念在更新变化,其内容形式和风格也在演进,他的诗歌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

      布赫,这位血管里流着革命前辈血液的诗人,曾经戎马倥偬,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过鲜血和汗水,当他与祖国共罹难之后步入新时期的时候,我们看到诗人为改革开放的现实激动的热情语言,如雷鸣电闪划过精神领域,例如《腾飞吧,中华!》等抒情短诗:

      伟大祖国已拨正前进的方向,

      起飞的绿灯在闪闪发亮。

      我们肩负时代的重托,

      实现人民美好的理想。

      加快前进的步伐,

      共奏改革的乐章。

      这首诗表现了觉醒的中华各族大众不甘落后、顽强拼搏,立誓跻身于世界舞台的雄心和气概。流贯于诗歌中的这种宏大向上的节奏力量,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强化和弘扬的当代意识的核心。

      十分可贵的是,诗人布赫所创造的意境是多角度的,在《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这首诗里,作者创造了另一幅画面:

      野旷天涯远,

      日斜驼影长。

      黄榆疏林外,

      马背托夕阳。

      草原日欲暮,

      遥有笙笛响。

      天涯野旷,日暮斜阳,疏林斜挂,驭马驰骋,唯有北方的冬日才有此景象。它抹去了游子的感伤,却寓满醇厚的诗情。这幅明丽与粗犷交映的风景画与风俗画,具有豪放健美的色彩。

      在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诗歌里,还有一些别致的写景诗。比如《傍晚》:

      夕阳挂树梢,

      童稚放学归。

      羊羔跪吮奶,

      人家起烟炊。

      再如《奈曼旗西湖》:

      明镜映云霓,

      曲树入天际。

      敞怀待雁来,

      鱼跃倒影碎。

      这两首诗虽然取材不同,却像两幅具有立体感的版画,静谧、清新,具有较强烈的生活气息。诗歌着意于建造完美的意境,因而避开情感的直抒,用意象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写青城即首府呼和浩特市:

      青冢越千冬,

      白塔傲霜风。

      古城四百载,

      今朝正逢春。

      他写卓资山元宵节:

      元宵之夜,

      妲娥遨空。

      上下一体,

      烟火繁星。

      踩跷撑船,

      逗狮嬉龙。

      歌声迭起,

      锣鼓齐鸣。

      诗人走访了巴彦淖尔盟:

      千里草原乌拉特,

      八百平田河套川。

      阴山南北遍地宝,

      乌梁素海鲤鱼满。

      戈壁红驼壮,

      狼山山羊肥。

      如今乌拉特,

      腊月东风吹。

      在锐意改革的现实进取中,诗人在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放歌,这纵情豪放的诗歌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草原所发生的历史性的改观,而且更鲜明地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审美评价。

      布赫的另一组抒情短诗取材于人民子弟兵,这些诗是在他不辞劳苦地看望边防战士时写的。其中包括《和林春》三首、《郊外风采、访706发射台》《柠条自述》《草原春雪》《访老战士》等。其中以《柠条自述》为佼佼者:

      我是草原的守卫员,

      屹立在茫茫荒野上,

      干旱酷暑我不怕,

      日光曝晒壮枝桠。

      我是草原的守卫员,

      屹立在高高的山丘上,

      冰雪严寒我不怕,

      勃勃生机待春发。

      这是一首象征诗。诗人赋予“柠条”以象征的寓意,对战士的形象和灵魂进行了构建,对战士的道德襟怀予以酣畅淋漓的弘扬,使读者不能不感到其中激扬着的英雄气息、壮志胸怀,不能不感到其中涌动着壮丽的生命之潮。诗中回响的战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人难以忘怀。可见,布赫往往把感性的局部认识转化为一种具有宏观特质和总体艺术色彩的历史的把握,这在他赴二连浩特市时所写的《草原春雪》中尤为鲜明:

      琼山银树千层浪,

      玉房霜路万重莹。

      不是点点牛马见,

      竟疑误入广寒宫。

      苍穹无垠流云疾,

      大地茫茫紫气升。

      休道草原春来迟,

      九九过后遍地青。

      北方朔漠,大雪纷飞,诗人欣喜若狂,浮想联翩。“琼山银树”“玉房霜路”,全都是洁白晶莹的雪花所创造的奇迹,诗人精心地绘制出雪景的繁荣壮丽。这纯净的世界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以为自己是在人间绝无的广寒宫里遨游驰骋。但这仙境仍是属于人间的。“不是点点牛马见”一句奇中生巧,静中有动,使人忘记奇寒,内心感到喜悦和温暖。这奇绝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不仅是一首白雪的赞歌,而且是一首人的颂词,从而很自然地产生了“休道草原春来迟,九九过后遍地青”的佳句。

      布赫的新时期诗歌题材是广泛的。他的组诗《诗八首》取材于国外与祖国各地。这组诗是他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代表团访美归来途经香港、深圳、广州等地时写的。

      鸟瞰大洋一池水,

      长望天际云伴飞;

      仰卧机舱翱太空,

      行程一昼两万里。

      比比刺天楼,

      闪闪星火稠。

      太空客机过,

      海面彩船游……

      前面写出作者乘机的真实感受,后面写出纽约夜景的繁华。这是作者涉猎于异国异域风光的真切所得。因而这组诗拥有丰厚的生活根基,具备多方面的源源活水,能够在各个层次上找到自己的基点。

      在《旧金山会见华侨》这首诗里,作者吐露出自己的情思:

      饱尝万千苦,

      更知祖国亲。

      往日飘海外,

      犹如九秋蓬。

      听得乡土音,

      喜从眉间生。

      漂泊的海外游子见到祖国的亲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流,而远涉重洋的诗人也感慨万千,潸然泪下。这乡音,这乡情,蕴藏在诗的字里行间。祖国亲,儿女情,如割不断的流水。

      布赫是久经风雨的革命家,又是一位成就颇丰的知名诗人。在繁忙政务之暇,仍然笔耕不辍,始终与诗结缘,用感情和热血浇灌着诗歌之花,以诗人的抒情方式多侧面、多角度地描绘时代风貌,表达人民心声,讴歌历史前进,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已经 80多岁高龄的他仍没有放下他的诗笔。长期的革命生涯,铸造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品格,也直接影响着他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他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赞美祖国的繁荣发展,用昂扬激奋的笔触反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高雅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布赫的诗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风格,既挥洒着蒙古族民歌的素朴、奔放、绵长,又体现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情境、意象、韵律,表现了高雅的文学品位和丰富的文化含量。

      布赫还酷爱书法艺术,闲暇挥毫,坚持数年。在全国,尤其在内蒙古各地随处可见他行笔苍劲、布势宏伟的正楷书体墨宝。总之,以上是作为国家领导人布赫的另一个生活侧面,即其艺术人生。

      据齐巴托《作家布赫及其佳作》整理  

      布赫书法欣赏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乔石评价布赫同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书法家”。书法大师启功这样评价布赫的书法:“力饱气足,章法和谐,韵味高雅”。

      布赫的书法艺术,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他楷师颜柳,间取行草。传统书法理论有“书德为美”说:“作字之法,有阳德之美,有阴德之美”。布赫书法,结字或规矩严整,或飘逸洒脱,线条或宽厚沉稳,或瘦长清丽。布赫书法刚柔统一,兼备了庙堂古韵和江湖逸韵之美。

      布赫书写的领袖语录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祖国万岁》《瞻孙中山故居》《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这类作品,正楷居多,结字规矩古拙,笔气沉穆端正,凸显了布赫书法的刚阳、古韵之美。

      书品和人品的统一,是布赫书法艺术的特征。清代学者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也是布赫书法的最大亮点。

      《乌拉特后旗》《牧家多好客》《摩梭人》《西江月·矿工》《牧家姑娘》等作品,是布赫深入基层调查,看到祖国巨变,接触大众百姓的即兴之作,行草居多,舒逸明快。

      布赫还有一类作品是自警自娱的单字、双字或成语,多为大字。《麟》《归》《奋进》《谦虚》《惜时》《以行写神》《韬光养晦》等,反映出布赫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操。在大写的“麟”字的左下角,有小字“麟之所以为麟,以德不以形”。在繁体字“归”字下边,用小字写道:“四十年前事戎轩,铁马金戈惩凶顽,而今华发雄心在,解甲故里建家园。”显示出布赫的坦荡胸襟。这类作品浓墨铺陈,气势恢弘,遒劲飘逸,是他书法刚柔、古雅的高度和谐、统一和升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洒脱境界。

      纵观布赫书法,千姿百态,内涵丰富。览其势、观其神,揣其韵、度其形,可归纳为:刚柔相济,古逸兼备;冲气中和,和谐有致;形质拙朴,风骨内敛。真可谓:含雄浑于淡远,蕴古风于雅韵。

      据《人民日报》  

      

     

    •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高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