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一个个引领农业科技创新的示范园区,一项项强村富民的产业……在巴彦淖尔大地,处处能感受到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我市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发展现代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市坚持规模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围绕特色产业,持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贡献了力量。
建好高效田
“今年我种了1016亩小麦,亩产超过了1000斤。”说到今年的好收成,杭锦后旗种粮大户脸上笑开了花。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我国优质中强筋小麦主产地,近年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碗”里盛上更多“河套粮”,我市出台支持优质小麦种植补贴政策,推进小麦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今年,全市共种植小麦79.97万亩,小麦单产、总产与去年相比都有较大增幅。同时,我市继续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左右。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年,我市实施9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套灌区入选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通过项目实施,我市粮食单产将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3的粮田将达到“吨粮田”标准。
在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和数字化系统,让农业生产不仅高质而且高效。
乌拉特前旗农牧和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园区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自动耕种系统等多项先进农业技术,配备了大量自动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科学种植模式,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七新六结五统四控三区两增一订单”建设模式,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片113个。园区内集中示范展示推广31大类95个优良品种、26项农业生产重点适用技术,建设农作物“看禾选种”平台6个,展示农作物新品种1318个。
我市还将科技创新作为园区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探索示范应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建设农牧事业发展数据平台,开展数据分析预判,指导农业精准生产,服务农业管理决策,推动智慧农业升级,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特色化的现代农牧产业园区。
发展现代农业要向节水要效益。近年来,我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基础,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022年,全市共实施引黄滴灌试点项目16个,“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面积达309.26万亩,经过运行,试点区实现节水30%、节肥30%、节药20%,千亩地灌溉用工由100人减少到5人,大田作物每亩增收约500元;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53.6万亩,实现农田节水0.9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78。
高效节水农业需要科技支撑。今年,我市通过建设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聚合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等措施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投资4800万元,在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杭锦后旗、磴口县5个旗县区建设7个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已经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实现节水技术应用率100%、农业生产“四控”技术全覆盖,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优势特色农作物灌溉技术集成体系。
下一步,我市将全力推进强农惠农“九大工程”,加快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国家试点工程建设,推动盐碱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积极争取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后备耕地开发等项目,利用5年左右时间把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集中连片、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十四五”末粮食产量力争100亿斤。
奏响新“牧歌”
肉羊饲养量和出栏量均居全国第一;全国地级市中唯一能够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与加工基地……近年来,我市把肉羊产业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肉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肉羊繁育和高效生产经营模式。截至2022年底,我市肉羊饲养量2265万只,其中存栏1007万只,出栏1258万只。2022年我市羊肉产量30.4万吨,产值超过180亿元。
从“舍饲圈养”到“规模养殖”,从“粗放喂养”到“有机配方”,从“单一生产基地”到“产业示范园”……如今,我市肉羊屠宰加工企业、规模化养殖龙头企业与农牧民探索形成了订单契约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型、企业+基地+农户型、服务协作型、股份合作型、公司+牧场+农牧户型等利益联结模式,涌现出五原县青青草原公司“养殖基地租用”模式、临河区富川公司“投资入股”合作模式、草原宏宝公司“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经营模式、金草原公司“放母收羔”模式等一批引领农牧业产业发展的新典型,紧密的合作模式让养殖户收入大幅提高,公司养殖规模迅速扩大。
奶牛存栏量达到30.19万头、增长39.5%,原奶产量达到112.35万吨、增长30.2%;磴口县、杭锦后旗成为全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县……2022年,我市奶业振兴跑出了“加速度”。
近年来,我市按照“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工作思路,整体推进奶业振兴,着力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链条发展格局。2022年,全市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170万亩,可提供青干草500多万吨,共有持证饲料生产企业57家,年设计加工能力400多万吨,饲料产品有7大系列110多个品种。依托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布局高质量奶源基地,已建成规模养殖场118家,正在推进的10万头奶牛产业园区全部建成后,全市奶牛规模养殖场将达到125家。在奶业振兴政策推动下,我市奶牛养殖进入高速发展期,截至2022年底,全市奶牛存栏突破30万头,日产奶量达到3500吨,奶牛平均单产达到10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4%。全市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2家,日加工生产能力达3800吨左右,其中有机奶加工量达到1000吨,产品涵盖液态奶、酸奶、奶茶粉、休闲奶制品等。
今年,我市将加快建设优质奶源基地,不断完善磴口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4个10万头乳业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化高端奶源生产基地;新建不少于3家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新增奶牛3万头,奶牛饲养量将达到33万头以上,奶产量达到120万吨以上,到2025年全市奶牛存栏计划达到40万头以上,原奶产量达到160万吨以上;强化饲草基地建设,加快草畜一体化发展,以农牧交错带、传统养殖优势区为重点,推广全株青贮玉米、优质苜蓿、燕麦种植,大力实施天然草原能力提升工程、饲草种业质量提升工程,到2025年优质苜蓿达到30万亩、全株青贮玉米达到100万亩、饲用燕麦达到50万亩,人工羊草达到10万亩,优质饲草自给率达到85%以上。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