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塑形象 内强五化 全力投身“绿色崛起、赛过江南”的生动实践
2016年12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五原县委书记郭占江,围绕“绿色崛起、赛过江南——我们怎么做”这一主题作了精彩演讲。
古郡五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现代五原,政通人和、大有可为。身处当前这样一个激情澎湃的追梦时代,能够投身“绿色崛起、赛过江南”的生动实践中,是五原人的期寄,更是五原人的使命。
我们要学习江南、接轨江南、借力江南,关键要学习好、运用好五种精神:一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进取精神,三是战天斗地、无私忘我的拼搏精神,四是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五是包容开放、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
当前,五原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特别是确立的“122368”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即:坚持“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大党建引领县域经济大发展“一条”主线,争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两大”目标全市领先,争当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全域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基地“两个”全区排头兵,攻克农民增收、农畜产品加工业、棚户区改造“三大”难点,抓好肉羊养殖、设施农业、葵花产业、乡村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六大”产业,实现项目争取引进、美丽乡村建设、“农”字号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七小”特色产业、“水、绿、文化”、脱贫攻坚、干部作风建设“八大”突破,努力建设富美安康新五原。
下一步,五原要着力“外塑形象、内强五化”,全力投身“绿色崛起、赛过江南”的生动实践。
一是外塑形象。要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推进全域水系、全域绿化、全域旅游、全域招商,打造五原发展新名片。
建设全域水系。县域境内有1.2万公里各级渠系和环城环镇的隆兴湖、古郡湖、天籁湖、巴美湖等200多个湖泊及3万多亩湿地,可新增生态水面5万亩,使水域占县域面积提高到10%,打造“百湖千河万湿地”的“草原水城”。
推进全域绿化。争取到“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由15%提高到20%,打造“塞外绿城”。
发展全域旅游。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古郡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擦亮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丝绸之路”文化产业重点县“金字招牌”。突出抓好100户农家乐、观光农园、采摘篱园、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培育发展,办好河灯文化节、年猪文化节、冰雪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打造美丽乡村环形旅游圈。
抓好全域招商。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在抓好秋冬季20个开工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元易生物天然气、凯森生物质发电、中苋草业甜高粱等15个项目落地建设,并重点在大数据、物联网、家庭农场、农村三产融合等项目引进上实现新突破。
二是内强五化。要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深层互动,丰富五原发展新内涵。
发挥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以设施农业多元化、肉羊养殖精细化、葵花产业一体化、“七小”产业特色化为方向,依托“菜博园”“羊博园”“葵博园”,建成1000亩光伏电站生态草原、1公里生态花海长廊、2万平方米休闲生态农业体验区和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抓好“十位一体”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抓好75户产业化龙头企业整合提升,抓好县域公共品牌“河套五原农耕”的培育创建,抓好1万亩健康水产养殖,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发挥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力促小微企业和大学生创业就业园100户企业投产,力争引进金麦机械、力源机电等12户企业实施农产品深加工设备项目,建成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整合110家小摊贩、小作坊、小餐饮入驻河套特色食品产业园,努力使五原工业园区晋升为自治区级园区。
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一手抓“大数据+”,依托比特大陆5万台服务器云计算项目,完善现代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县镇村公共服务系统全覆盖;一手抓“互联网+”,依托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完成智能化仓储分拣中心扩建工程,推进所有行政村和中心村光纤、快递全覆盖,大力发展对中东、欧美、俄蒙等跨境电商交易。
发挥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乡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家园。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联动,完成15个西区公共服务工程、中心城区棚户区自主改造和60万平方米商品房库存消化,统筹推进义和渠带状公园建设、28条道路畅通、30个老旧小区整治和1万多户平房区居民燃煤炉节能改造等工程,使城区绿化覆盖率突破50%,实现“1.5万平房户十位一体建设”。在美丽乡村上,突出抓好绿色生态、乡土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和常态化的“十位一体”农村综合治理,推进脱贫攻坚“县摘帽”、6271人“全脱贫”。
发挥绿色化的引领作用。营造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民生至上的发展环境,突出文化先行,统筹推进城乡文化“五有”工程扩面提标,创建河套民歌之乡与中华诗词之乡,不断增强五原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