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彦淖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9月12日记者邀请到了巴彦淖尔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杨焕枝和副局长薛富平做客演播室。
主持人:4月19号,咱们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九大国家农高区之一。我们先来通过一个短片,一睹为快。
主持人:看完短片,真是让人特别振奋,感觉是满满的科技范儿。作为巴彦淖尔人,我也是非常骄傲!杨局长,咱们的农高区能跻身国家队,对我市有着怎样的意义?国家对我们有怎样的期待呢?
杨焕枝:建设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套灌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举措、有力抓手。国务院给我们的批复是,以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为主题,以硬质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全国生态农牧业科技创新发展引领区、“一带一路”农牧业科技合作先行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推动硬质小麦和肉羊创新发展、打造特色生态农牧产业集群、引领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探索示范,努力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主持人:可以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了,立足咱们巴彦淖尔,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和规划,我们要怎么样去布局跟发力呢?
杨焕枝: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我们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动农高区建设。我们制定了农高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五个十的工作举措,包括搭建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十项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十大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推动十大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十项重点工程;正在修改完善支持农高区建设的优惠政策。我们还组建了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管(筹)委会,成立了6个专项工作组,建立了“一专班、一清单、一张图、一专报、一包联”的工作机制,细化59项重点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主持人:我听您讲2022年我们有重点任务分工,到现在,我们的重点任务推进得怎么样了呢?您可以挑几点和我们分享下。
杨焕枝: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持续集聚创新资源,与中科院、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共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开展一批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制约巴彦淖尔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比如,与中国农大合作共建国家农高区,组建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河套灌区研究院。同时,与中国农大孙其信校长联合共建小麦技术创新中心,与任发政院士联合打造肉羊技术创新中心。截至目前,依托农高区专项我们已经组织实施了34项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内容包括种业创新、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深度节水控水、面源污染治理等。
主持人:杨局长,我们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又有哪些进展呢?
杨焕枝:在产业发展发展方面,一是全力推进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在国家农高区建成了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目前正在全力升建国家级种质资源库。羊畜产品交易中心启动了线下运营,大北农饲料、富健源羊脂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富川肉羊精深加工、向日葵产业集群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园区项目开工建设。二是全面启动农高区十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主持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在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举措?
杨焕枝: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我们一是加快创新主体培育,组织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目前,共培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家,正在组织申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有30多家。二是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共建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企业研发中心73家。通过人才引进,我们还建成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科研工作站50家、科技小院17家。三是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建成国家级双创载体8家、自治区级31家。
主持人:这一连串的数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一个个发展难题被成功破解,这是要把我们巴彦淖尔打造成农牧业科技创新的“硅谷”啊!欸?薛局长,您手里拿的是什么?
薛富平:我手里这个叫牛胃电胶囊,它里面有一枚智能芯片,放到牛的瘤胃里,可以随时感知它的一系列的生理信息数据,比如体温、饮水、进食等,是为牛专属定制的健康管家。我这里还有羊的胃电胶囊,这两个呢,在全国都是首例,是我市企业自主研发的,荣获了全国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
主持人:哇!真是高科技!这个瓶子里放的是什么?
薛富平:这是我市科研人员自主培育的国审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经过几年测试,综合形状全面优于永良4号。目前正在全面推广。去年还入选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主持人:看到我市科技创新取得了这么多成果,如何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大面积推广,让农牧民通过这些科技成果增收致富,关键就在我们能不能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薛富平:是的,从2018年开始,我们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科技精准服务行动,针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素质提升,仅2022年就累计开展科技精准服务3000多次,线上培训6万多人次,线下培训25场次,通过实施科技精准服务行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1514户。
主持人:科技创新做加法,农牧民朋友们感受怎么样,让我们来听听农牧民朋友们怎么说。
杭锦后旗陕坝镇春光村:巴麦13号是非常好的品种,这个品种产量高,能多收100多斤吧,你看小麦今年的价格是1块7毛5,你看不是(多收)200多块钱,挺好的了。
临河区狼山镇爱丰村:华蒙多羔肉羊新品种真是好了,一胎能下好几个,而且还贪吃爱长膘,收益翻番。
杨焕枝:看到农牧民朋友的评价,我感到,通过我们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科技投入不足,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缺乏,高层次创新平台少,企业创新能力整体较弱等。下一步,我们将以农高区高质量建设带动全市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主持人:每次社会变革的背后,都有科技创新的加持。科技赋能,摁下了巴彦淖尔特色产业的快进键。有好的思路、好的想法,再加上好的举措,我们相信,给农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巴彦淖尔定能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牧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