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中旗工商联
一、乌拉特中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前,乌拉特中旗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旗县、工业企业总量很小,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工业辐射带动力弱,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薄弱的工业经济一直是影响全旗整体经济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改革开放30年,乌中旗奋力破解和摆脱“牧业大旗、工业小旗、财政穷旗”的难题和坚冰。企业转制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到1998年底,52户工商企业中有50家完成了一步到位转制任务,企业从机制上彻底脱胎换骨,产权关系变得清晰,很多企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壮大经济实力,发展成为建设的生力军。通过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全旗95%以上企业实现了民营化。截止2009年底,全旗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630家、从业人员3875人,非公有制企业265家、从业人员8538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84家,其中规模以上37家,占独立核算企业户数的44%;全旗GDP实现51.61亿元,可比价增长34.6%;财政收入实现6.1亿元,同比增长29.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136元,同比增长38.0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70%以上。由此可见,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已成为乌拉特中旗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近年来,全旗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旗情、全力推进甘其毛都口岸和金泉煤化工。有色工业基地一体化建设,以推进工业化为中心,做强煤化工、电力、矿山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全旗经济结构由2008年的25.4:63.1:11.5演进为23.2:63.3:13.5,经济结构日趋合理,非公有制企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效益都保持较高的增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1.9%,成为推动旗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
二、全旗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
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旗上下认真贯彻和落实“非公经济36条”,积极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以“保增长、调结构、强基础、上水平”为目标,以推进工业化为重心,做强矿山、电力、煤焦化和农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以甘泉铁路公路为主线,构建口岸贸易区、海流图城镇区、金泉工业区三区联动互补的“一线三区”经济带。非公有制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一)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乌中旗经济的重要力量。
通过国有企业转制,全旗95%以上企业实现了民营化,截止2009年,全旗工业个数624家,其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家,个体工业54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96574万元,比2008年增长40.4%,新办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绝大部分为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已成为全旗经济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增长点。
(二)保增长、调结构,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
从全旗经济结构转型比例看,其中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全旗GDP完成48.56亿元,同比增长27%,完成预期目标的1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1.3亿元,增长12.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30.72亿元,增长36.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54亿元,增长15%左右。财政收入完成6.1158亿元,同比增长3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5038元,同比增长32.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153元,同比增长18%。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改制快速崛起,一些企业还实现了跨行业,多元化的集团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良好发展局面。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回升向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旗主要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多家工矿企业停产和限产,加之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和取消边境小额贸易优惠政策,对口岸经济、风电、石油和黄金等产业影响严重,造成税收大幅减少,旗财政减收近4亿元。旗委、政府在抓好企业运行的同时,围绕项目和投资着力抓好增量。投资113.16亿元,完成重点项目33个,同比增长2.49倍。风电项目累计并网85万千瓦,发电16.53亿度,完成投资99.4亿元。洗煤产业具备790万吨产能规模。顺利完成温明45万吨煤矿竖井、太平矿业破碎站、天宝60万吨铅锌、河套酒厂技改扩建项目,各个项目产能、产值、效益得到较大提升。高塔梁原生有机食品公司米面和土豆深加工项目发展喜人。中科宇能首片1.5北瓦风机叶片成功下线,填补乌前旗非资源型产业的空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2%,非公有制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70%。
(四)口岸建设形势喜人,非公有制企业大显身手。
近年来,中旗着力加快中蒙经贸合作步伐,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3亿元,特别是2009年投资7.64亿元的海关国检办公楼及过煤专用通道、供水、商业贸区等16项工程完工后,硬件设施在全国公路口岸处于领先水平。
目前,口岸实现常年开放,并先后引进永晖、普兴、庆华等11家非公有制企业,海关监管场所企业4家,仓储能力达到2000万吨,已备案的外贸企业增加到50家,利用境外资源取得明显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特征明显。
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不强,以“资源换增长”的高投入、高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二)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银行规定的正常信贷,除进行资产抵押外,对土地、设备等贷款都采取了限制措施;大部分企业的信用贷款,因银行政策调整不到位,民营企业的授信贷款控制很紧;民营企业担保公司的发展还滞后于企业发展,使得担保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周转不灵活,企业急需资金贷不出,不少企业因融资困难而误失市场和发展机遇。
(三)经济总量小,质量还不高。
大项目落地少,项目建设速度慢。“三化”互动效果不明显,导致收入结构不合理。
(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
有效利用境外资源规模较小,经济的外向度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仍属于资源输出型经济。
(五)工业龙头企业不多。
形不成工业发展的聚集效应,企业生产成本高,不具备生产的比较优势。
(六)“一线三区”基础建设不够完善。
城镇规划执行不够到位,土地利用率低,口岸和加工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设施尚待完善。
(七)企业科技贡献率低,管理人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实施。
四、对策与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是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积极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牢固树立工业强旗意识,坚持把发展工业摆到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创新发展理念,努力开创乌中旗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大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建立工商联与各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招商引资的协作关系。依托地域资源优势,树立“人人都是投资主体、处处都有投资环境”的观念,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内引外联、积极开展上门招商,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招商引资成为全旗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加速器。
2、以资源整合为契机,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乌中旗工业企业众多,但大多都存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的问题。因此,应依托地域资源优势,以能源为重点,抓大放小,搞好资源整合,加快变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步伐是乌中旗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3、创新发展方式,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要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托口岸优势,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包括物流、仓储、国际贸易等。同时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去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引导一些传统产业中技术装备较落后的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要鼓励、引导规模企业加大技改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产业升级,要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素质,建立企业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4、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人才是企业具有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助力器。一是搭建平台引人才,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大力引进人才;二是大力培养开发本土人才,建立健全一整套开发、培养、使用、储备人才的管理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切实关心和爱护企业经营者,使他们来得了、住得下、安得心,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四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实用技术培训、企业上岗培训、劳动保障技能培训等形式,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工业企业转移提供支持,为企业培养熟练技术骨干,为社会提供懂技术的劳动力资本。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在于企业内在素质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而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素质和企业凝聚力最持久的驱动力和最持久的约束力。要引导企业讲诚信、重信誉、守规则,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市场法则、规范经营,努力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引导企业开展“关爱员工、实现双赢”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创造安全的劳动环境,改善职工的生产条件,保障职工的劳动权益,努力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
6、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一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遗留问题,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抓安全就是抓发展”的安全生产理念,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二是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管宏观不管微观,管服务不管事务,将政府的管理职能转化到为企业服务上来。三是建立健全工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突出工业发展是经济发展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使工业真正成为全旗经济发展的主体、财政增长的主体、吸纳就业的主体、农民增收的主体。四是认真掀起全民创业的高潮,把“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创事业”活动引向深入,努力开创乌中旗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撰稿人:兰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