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2009年巴彦淖尔市番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10-09-20 14:48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办

      一、番茄产业发展现状

      巴彦淖尔市从20世纪80年代末试种加工型番茄,1995年引进第一家番茄加工企业——台湾泰顺公司。2002年以前,我市番茄产业一直处于小规模生产阶段,番茄酱加工能力仅有3万吨左右,番茄种植面积不足4万亩。

      随着全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到2007年,中粮屯河、新疆中基、意大利大罗素等企业来我市投资兴建番茄加工业,以及我市一批本土加工企业的建成,全市番茄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9年全市番茄加工厂发展到41家70条生产线,形成日处理番茄6万吨,生产番茄制品59万吨的能力。2009年,41个加工企业全部开工生产,生产期从8月6日到9月24日,历时50天,比2008年增加了7天。累计收购番茄205万吨,比2008年多加工10万吨。

      全市番茄种植面积46万亩,平均亩产5吨,同比每亩增加0.57吨。总产量230万吨,其中番茄制品企业加工番茄205万吨,脱水菜企业收购番茄15万吨,鲜果外运10万吨。番茄平均收购价407元/吨,同比减少29元/吨;亩均收益2035元,比去年每亩增加104元;亩均生产成本520元,亩均纯收入1515元,同比每亩增加114元。全市按100万农牧民计算,农牧民人均来自番茄种植业纯收入697元,同比增加74元。全市各番茄加工企业生产番茄酱32万吨,生产番茄丁10000吨,去皮整粒番茄5000吨。

      二、巴彦淖尔市发展番茄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1、优势条件

      我市土地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降水少,空气相对湿度低,雨热同季,有利于番茄的生长;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番茄红素含量高达10毫克/100克以上,高于新疆的含量;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5 %以上,生产的番茄酱酸甜适度、口感好;做1吨浓度为28—30%的番茄酱,在新疆至少要用6.5吨番茄,在我市有6吨就足够了;我市种植的番茄病虫害少,霉菌少,基本不使用农药,属于绿色食品;套区有黄河自流浇灌,旱涝保丰收,原料供给有保障;我市耕地充裕,除去1/3的低产田,尚有500万亩适宜种植番茄,按照五年轮作倒茬,每年可安排100万亩种植番茄。另外,番茄制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和新疆相比我们离口岸更近,运输成本低,有着交通区位优势。河套地区农业基础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贡献率一直居全区领先地位。特别是近两年农民种植番茄的比较效益好,亩均收益在1500元以上,农民种植番茄的积极性很高。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地区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电力保障水平日渐提高,完全能满足工农业用电需要。全市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62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为番茄产业扩张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和保障。

      2、产品供求趋势分析

      业内人士预测,目前全球番茄酱需求量在800万吨以上,近年来以番茄红素为主要原料开发的保健品在欧美市场畅销,呈快速增长的势头,番茄酱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在国际市场上由于生产番茄酱的主产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生产量下降,番茄酱仍有一定缺口,我国生产的番茄酱销售畅通,番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三、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按照大项目立市、产业化富民的总体思路,我市积极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大企业,培育大项目,带动大产业。

      (一)总体思路

      根据“市域经济一体化,县域经济特色化”的要求,番茄产业的发展,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统一规划和布局。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鼓励和扶持经济实力强、加工设备先进、研发创新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帮助企业发展精深加工、研发下游产品,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带动效应。提高番茄加工企业准入门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到目前,我市还有60多万亩的增量部分。

      (二)发展目标

      1、种植面积、产量和产能。2015年全市番茄种植面积达到110万亩,番茄产量达到605万吨,番茄制品(原料与成品比按番茄酱标准计算)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

      2、经济效益、财政收入和社会效益。2015年番茄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达到8亿元,番茄产业带动农户达到23万户,全市农民人均来自番茄产业的纯收入达到2000元。

      我市规划番茄产业到2015年实现“双百”目标,即番茄种植面积达到110万亩,番茄制品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为此,在经营方式上,重点扶持企业建基地,实行农企一体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种植,夯实番茄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企业布局上,重点支持大企业采取重组、兼并等方式,对市内其它小番茄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在产品开发上,重点打绿色、有机品牌。开发番茄粉、番茄红素、番茄膳食纤维等深加工制品,丰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合作开发,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最大的番茄种植加工基地。

      四、番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原料方面的问题。番茄产业既要受市场制约,又要受自然灾害、气候方面的约束。我市番茄产业这两年受冰冻、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特别秋季番茄采摘高峰期,正值阴雨天气,容易导致番茄病害发生,产量品质下降。另外,土壤退化、肥力减弱,对番茄产能和质量的影响也比较突出。同时,由于品种单一,没有更多适合我市的自主培育的好品种,一两个适宜品种常年重复种植,导致番茄原料质量缺陷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市番茄绝大部分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农户科技意识、田间管理水平千差万别,加上农作物轮作倒茬比较困难,直接导致番茄病害呈现日趋严重的趋势。由于病害增多,农药使用比较频繁,并且也不够规范,又导致农药残留现象,再加上采摘不规范,直接导致番茄原料品质下降。

      二是运输和收购环节的问题。尽管各旗县区政府、番茄协会、加工企业在番茄收购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成效不明显,购销秩序还是比较混乱。往往导致番茄不能及时交售,农民排队等候好几天,鲜果成了烂番茄,既造成环境污染,又影响番茄制品质量,更影响茄农收入。特别是老百姓交售番茄时如遇下雨或停电,非常辛苦,甚至还因为交售番茄出现过人员伤亡事故。因此,能否解决好番茄收购运输环节的问题,直接影响老百姓种番茄积极性,也影响番茄产业的声誉。

      三是行业无序竞争的问题。大企业为了保证原料供应都与农户签订单,落实原料基地。小企业不签订单,到番茄收购季节就高价抢原料。此外,小企业设备和工艺普遍落后,其番茄制品也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质量参差不齐,不同程度对全市番茄产品声誉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不可避免的影响到番茄产业健康发展。因此,无论原料基地建设、购销秩序维护还是行业公平竞争,都必须认真对待,需要各级政府、协会、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合力解决。

      四、今后发展番茄产业的措施

      1、在基地建设上推进农企一体化经营

      在经营方式上,重点扶持企业建基地,实行农企一体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夯实番茄产业发展的基础。2009年中粮已发展到2万亩,效果非常好,开了一个好头。今后应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和扶持番茄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番茄基地,进行农企一体化经营,使番茄种植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企业自己的原料基地要发展到40%以上。

      2、不断研发新产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在产品开发上,重点打绿色、有机品牌。目前我市番茄制品主要以大桶包装出口为主,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建议从2009年开始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用于番茄加工企业新产品研发,在技术上给予强力支持,用国际先进的工艺提升产品的品质,用国际尖端的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用附加值高的创新产品赢得国际市场的青睐;在产品开发上,重点研究番茄制品的精深加工,丰富产品结构和种类,满足市场不同群体的需求,引领市场消费;目前重点开发小包装番茄制品种类,进而研发番茄粉、番茄膳食纤维、番茄红素等深加工产品;同时要加快对番茄皮、番茄籽的研发,在这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二是紧贴主业,完善配套。各大企业要紧紧围绕番茄加工主业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拓展相关领域,形成包装、印刷、物流配送等上下游的产业结构,这样不仅拉长和加宽了产业链、提高了综合效益,同时也降低了产业的成本,体现出组合的优势,焕发出新的活力。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大自主品牌的塑造。在技术进步和专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同类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的差异不断缩小,品牌的作用日益突出,广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牌的选择。因此,各加工企业要深刻认识创建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确立品牌战备;要充分估计创建自主品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抓住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等重要环节,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吸纳和发挥高科技人才作用,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和完善更加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把商品文化贯穿到产品的品牌经营中,并将品牌的推广和经营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重点扎实开展工作,加紧打造自主品牌;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政府部门通过以奖代补等措施推进企业的产品ISO系列认证,使番茄在加工工艺、加工过程、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用商品的科技含量提升文化含量。通过主打河套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完整的展示民族智慧和形象的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3、加快加工业的规模扩张,坚定不移地实现“双百”目标

      番茄产业做强做大关键是加工企业带动,产能上不去,种植面积就不能扩大。为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加工业规模扩张。从目前我市各旗县区已经形成的产能和种植面积与全市的番茄产业规划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各旗县区依据所辖耕地面积按照全市统一规划的发展目标,磴口县不论在产能和种植面积上已经符合规划要求,不宜再扩张;杭后在现有加工企业日处理原料能力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种植面积由2009年的9万亩增加到18万亩;临河在现有加工企业日处理原料能力的基础上再增加80%,种植面积由2009年的12万亩(包括大罗素和红富两个农垦企业),增加到21.5万亩;五原日处理原料的能力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50% ,种植面积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0万亩;乌拉特前旗与规划要求差距更大,加工企业日处理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倍,种植面积在2009年6万亩的基础上发展到23万亩;乌拉特中旗加工企业日处理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4万吨,种植面积在2009年1万亩的基础上发展到12万亩。

      近两年,我市番茄产业发展主要遵循“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思路,没有新上加工厂,反而中基公司又搬迁2个加工厂(4条生产线)。原本让中粮集团去做我市番茄加工的增量部分,基于目前中粮不打算在我地区再新建加工厂的想法,为了实现“双百”目标,我们应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凡是符合规划和布局要求的番茄加工企业,允许其扩张规模、增加产能,按照《规划》确定的拟建加工厂全部新建加工厂。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完成产能扩张,坚定不移地完成“双百”目标的任务。(撰稿人:宗钢)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巴彦淖尔政府网    编辑:高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