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农村牧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牧区面貌不断更新。在中国农业欣喜巨变中,巴彦淖尔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也迎来了辉煌的60年。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的共同努力下,巴彦淖尔人通过60年的艰苦努力,特别是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与锐意创新,赢得了全市农牧业的大发展、农牧民的大增收、农村牧区的大改变。
一、全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建国以前,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劳动人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贫困生活,全市农牧业生产基本上处于广种薄收,逐水而牧的原始状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党的领导下,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全市的农村牧区经济得到恢复和极大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农村牧区改革的序幕,全市各地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和畜草双承包责任制,不断强化农村牧区经济改革,全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飞速发展,走上了持续、快速和稳定的健康发展道路。纵观全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 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起步阶段。解放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翻了身的农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几年时间,粮食和油料等产量比解放前成倍增长。195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2.30万吨,比1949年增长1.13倍,油料总产量达1.67万吨,比1949年增长2.34倍;牲畜存栏达186.31万头(只),比1949年增长96.72%;第一产业总产值为0.83亿元,比1949年增长1.02倍。
第二阶段:1958-1977年,为徘徊阶段。1958年农村牧区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农牧业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破坏,农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经过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调整,全市农牧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又对全市的农牧业生产产生了影响和破坏,在此期间,农业生产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仅挤掉了经济作物,也限制了林、牧、渔业的生产。
第三阶段,1978-2008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了农牧业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牧区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全市农牧区生产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党中央全面免除农业税费、推行农业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农牧业生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全市农村牧区经济走上了持续、快速和稳步发展之路。
二、建国60年取得的辉煌成果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提高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巴彦淖尔市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农牧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培育和壮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区域布局,有效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市农业总产出成倍增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以1978年为界,实现两次大跨越。粮食、牲畜等农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村牧区经济呈现勃勃生机。
据统计,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1.2亿元,比1949年增长76.5倍,总产值年均递增7.65%,比1978年增长21.6倍,总产值年均递增10.95%,其中:农业总产值为88.06亿元,比1949年增长68.34倍,比1978年增长22.36倍,产值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7.45%和11.07%;林业产值为2.88亿元,比1949年增长238倍,比1978年增长10.08倍,产值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9.73%和8.35%;牧业产值为56.64亿元,比1949年增长91.85倍,比1978年增长20.54倍,产值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7.98%和10.77%;渔业现价产值为1.35亿元,比1949年增长23.55倍,比1978年增长39.91倍,产值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5.75%和13.17%。
建国60年来,全市农牧业生产取得了新突破。全市粮食产量不断跃上新台阶,总产量由1949年的15.15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44.92万吨,又增加到2008年的215.16万吨,2008年粮食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13.2倍,比1978年增长了3.79倍。全市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居民“菜篮子”日益丰富。1949年全市肉类总产量仅为0.65万吨,到1978年全市肉产量增加到2万吨,到2008年全市肉产量增长到20.47万吨,2008年肉类总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30.49倍,比1978年增长9.24倍。猪、牛、羊肉、牛奶及羊毛绒产量均成倍增长。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对比见下表:
建国60年全市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
产品名称 |
1949年 |
1978年 |
2008年 |
比49年年均递增% |
比78年年均递增% |
粮食(万吨) |
15.15 |
44.92 |
215.16 |
4.60 |
5.36 |
小麦(万吨) |
3.50 |
17.78 |
70.84 |
5.23 |
4.72 |
油料(万吨) |
0.50 |
0.79 |
52.87 |
9.98 |
15.04 |
肉类总产量(万吨) |
0.95 |
2.00 |
20.47 |
6.02 |
8.06 |
牛奶(吨) |
72 |
179 |
413282 |
15.80 |
29.45 |
羊毛绒(吨) |
525 |
1925 |
8199 |
4.77 |
4.95 |
牧业年度牲畜存栏(万头) |
109.42 |
372.44 |
904.24 |
3.64 |
3.00 |
羊(万只) |
79.88 |
285.45 |
819.85 |
4.03 |
3.58 |
猪(万口) |
7.56 |
48.74 |
60.16 |
3.58 |
0.71 |
(二)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实现大优化
经过60年的发展和逐步调整,尤其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随着全市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农村牧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已经实现由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了大优化。全市种植业比重持续下降,牧业比重大幅上升,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
据统计,2008年全市农业现价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58.23%,比1949年的70.2%下降11.97个百分点,比1978年的60.0%下降1.77个百分点;牧业现价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37.46%,比1949年的20.6%提高16.86个百分点,比1978年的26.2%提高了11.26个百分点。
1、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建国6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到了历史日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国家免除了广大农牧民的各项税费,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鼓舞下,全市广大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大幅增加,种植结构进一步趋向科学合理。据统计,2009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916.46万亩,比1949年增加578.3万亩,增长1.71倍,年均递增1.68%,总播面积比1978年增长1.02倍,年均递增2.36%。其中粮食种植面积达491.21万亩,比1949年增加200.78万亩,增长69.1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401.41万亩,比1949年增加371.19万亩,增长12.28倍;耕地内种草面积为23.84万亩,1949年耕地内无种草面积。2009年全市粮、经、草比例为53.6:43.8:2.6,1949年全市粮、经、饲比例为85.89:8.94:5.17,粮食作物减少32.29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提高34.86个百分点。
在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同时,全市优质高效良种不断被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品质得到不断更新和提高。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种子串换工程,积极引进和推广各类农作物优良品种。小麦在以永良4号为主的基础上,巴丰1号等优质小麦品种也得到推广,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葵花在推广星火花葵的同时,大面积引种了3148、2148、909和6009等“美葵”系列高产优质花葵。到2009年末,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8%以上。农作物品质的提高,使全市农作物单产成倍提高。据统计,2009年全市小麦、玉米、油料和甜菜等农作物亩产分别由1949年的52.5斤、88斤、37斤和550斤,提高到2009年的741斤、1321斤、446斤和6984斤,亩产分别提高13.11倍、14.01倍、11.05倍和11.70倍。
2、畜牧业实现新突破,畜群结构逐年优化。建国60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巴彦淖尔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尤其是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把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突破口来抓,确立了农牧区经济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的发展战略,采取了大兴草业、禁牧舍饲、杂交改良等综合措施,夯实和强化了畜牧业基础建设,全市畜牧业生产实现新突破。
一是牲畜存栏和出栏头数大幅增长。据统计,2009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达914.98万头只,比1949年增加807.56万头只,增长7.38倍,年均递增3.67%;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出栏头数达858.23万头只,比1949年增长31.68倍,年均递增6.09%;牲畜出栏率由1949年24.0%,提高到2009年的94.91%,提高70.91个百分点。
二是畜群结构全面优化。据统计,2009年牧业年度全市羊的存栏头数达834.81万只,比1949年增长9.45倍,羊的存栏头数占牲畜总头数的比重由1949年的73.0%,提高到2009年的91.24%,提高18.24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随着全市大量购进小尾寒羊、德美澳美肉羊和黑白花奶牛等优质高产种畜,尤其是具有我市独立知识产权的巴美肉羊的研发和推广,全市优质良种牲畜更新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牧业年度,全市良种改良种牲畜比重达97.29%,其中良种和改良种羊存栏已占到全部羊的97%以上;年末能繁母畜比重也由1949年的22.0%,提高到2009年的58.54%,提高近36.54个百分点。
3、林业生产健康发展,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从建国后到1978年,虽然林业生产遭到两次大的破坏,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林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林业生产方式和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实施了荒山荒滩造林、农田林网、封山育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建立以路域、水系、农田林网为骨架的高标准防护林体系,增强和恢复了生态功能,林业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林地面积都有了较大发展。
据统计,从“十五”初到2007年末全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73.12万亩,其中退耕造林面积累计完成86.7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76%,提高到2008年9.83%,提高5.07个百分点。
(三)农牧业生产条件实现大改善
建国60年来,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下大力气,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态建设和乡村道路建设,不断增加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同时广大农牧民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感召下,也在不断增加农牧业生产投入,扩大再生产。在全市各级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市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9.88亿元,比1996年增长600倍多倍;到2008年末,全市农村牧区用电量达3.7亿度,比1978年增加3.41亿度,增长11.76倍。
1、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年来,巴彦淖尔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广和应用了一系列农业科学技术。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市就逐步实施良种串换工程,尤其是小麦永良4号和巴美肉羊的推广,进一步加快了全市良种化进程。二是地膜覆盖技术广泛应用。被称为“白色革命”的地膜覆盖技术,在80年代末兴起,现在已普遍推广和应用。据统计,2008年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到1.35万吨,地膜覆盖面积已达416.03万亩,占到总播面积的49.24%。三是温室大棚蔬菜技术、牲畜圈养技术等一系列保护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迅速推广。尤其是养殖业技术发展迅速,如畜禽繁育技术、饲养技术、饲料及防疫技术和规模养殖技术等的开发和推广,科技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减少农民生产性投入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土地效力和农作物单产。据农业部门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200万亩,占全市总播面积的21%左右。
2、农田水利建设成果显著。建国60年来,巴彦淖尔市委、政府把全市水利建设当作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了以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总干渠为主体的完整的引黄灌溉水利工程系统,和以总排干及红圪卜扬水站为骨架的排水系统,形成了控制自如、纵横交替的全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溉区。全市农业缺水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黄灌区面积达860多万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93%以上。
3、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国60年来,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生产基本改变了建国前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的历史,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据统计,2008年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38.65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0.82倍,年均递增8.58%;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5.65万台,比1958年增长1700多倍,比1978年增长57.8倍;全市机耕面积达767.2万亩,比1965年增长2.73倍,机耕面积占总播面积的比重达83.71%,比1965年提高43.6个百分点。机播面积达635.01万亩,比1978年增长9.6倍。
4、化肥施用量大幅度增长。建国60年来,在全市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广大农民更加注重科学施肥,以前施用的化肥主要是氮肥,现在磷、钾和复合肥比重也有了提高。农药施用也从无到有,从有到普及,对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业增产起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8年全市化肥施用量已达到21.77万吨(折纯量),比1970年增长8.9倍,比1978年增长2.43倍。
(四)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大变化
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六十年的沧桑巨变,伴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封闭、半封闭的小农经济逐步被商品经济所代替。
1、农业经营模式发生较大改变。建国60年来,全市农业生产方式由吃“大锅饭”变为以家庭为中心的分散经营,再逐步向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实现了农业经营由传统的“劳动力农业”向“机械农业”转变,加快了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耕作方式的转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从事二三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有相当部分农户对土地进行了转包,土地实现了向种田能手和农业企业集中,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全市还出现了农业生产经营向协会、订单农业的转变,出现了“公司+农户”等组织模式。
一些时令较强的农作物种植,不再受季节限制。温室大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农民种菜必须遵守季节时令的传统,结束了冬季北方人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历史。近年来,温室大棚不仅种蔬菜,水果、花卉等,还被用于畜牧养殖业。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市温室和大棚面积达1万亩,是2000年的2.13倍,其中大棚面积为0.66万亩,比2000年增长3.71倍。
2、畜牧业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巴彦淖尔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经过六十年的发展,逐步由家家户户放养向舍饲圈养和规模化标准化转变。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市农区牲畜存栏为714.54万头(只)牲畜,已全部实现舍饲圈养;羊和猪存栏达到400只以上的规模户达到1852户,比2000年增加874户,增长89.37%。
3、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社会化、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畜产品不再仅仅满足农牧民自身需求,而开始走向市场,逐步完成了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据统计, 2009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商品率达到97.20%,比1949年提高90多个百分点;小麦、玉米和油料的商品率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由建国前的基本上全部自产自销,发展到2008年50%、40%和72%。
(五)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加强
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到2006年末,全市10个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占到乡镇总数的20.8%;20个乡镇地域内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占到乡镇总数的41.7%。95.8%的乡镇有邮电所,95.8%的乡镇有储蓄所,14.6%的乡镇有公园,33.3%的乡镇有综合市场,31.3%的乡镇有农畜产品专业市场。全市33个镇实施集中供水,占镇总数的82.5%;6个镇的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占镇总数的15%;12个镇有垃圾处理站,占镇总数的30%。2006年末,全市48个乡镇中,有6个乡镇拥有职业技术学校6所;48个乡镇拥有医院、卫生院124所;23个乡镇拥有敬老院25座。
全市92%的村通电,94.9%的村通电话,96.1%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19.8%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3%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14.6%的村有沼气池, 52.6%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
(六)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大提高
1.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1978年以前,农牧民生产经营粗放,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主要是从集体统一经营中获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广大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由1978年的142元,提高到2008年的6603元,增长45.5倍,年均递增13.65%。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牧区二、三产业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解放极大地促进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民收入结构实现了单纯依靠种植业向畜牧业和二三产业转变。
据调查,2008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6603元,其中,二三产业纯收入为998元,比2000年增加848元,增长5.65倍,二三产业纯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15.1%,比2000年提高8.9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牧业纯收入为1790元,比2000年增加1560元,增长6.78倍,牧业纯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27.1%,比2000年提高17.6个百分点。
3.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国60年来,随着全市农牧民收入和消费的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牧民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得到迅速提升,衣食住行得到全面改观。据调查,到2008年末,全市农牧民恩格尔系数为41.61%,比1978年的68.7%,下降27.09个百分点。
一是农牧民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增加,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档次提高。据调查,2008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4607元,比1978年的105元增长42.88倍,年均递增13.43%;到2008年末全市农牧民每百户拥有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固定电话和摩托车分别达106台、83台、40台、40部和76辆,1978年没有以上高档耐用电器;二是农牧民住房和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据调查,2008年全市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5.2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18.4平方米,增长2.68倍。全市有97%的农牧民家庭有了卫生设备,近99%的农牧民用上了安全饮用水,40.1%的农牧民用上了暖气。
60年的风雨岁月中,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实现了由慢步走到快步跑的历史性跨越。辉煌的成就,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广大农牧民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相信在党中央的惠农政策的鼓励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必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