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乌中旗旗委、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一步强化“扶农、哺农”理念,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扩大农村牧区消费等政策。农牧民纯收入再创新高,购买力明显增强,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就目前的消费水平来说,农牧民与城镇居民相比却相差甚远,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及其差距。
一、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表现
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既有消费水平差异又有消费结构差异。具体表现在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1.消费水平的差异。收入是居民消费的硬约束,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居民消费水平,并与消费水平成正比。2009年,我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39.92元,同比增长23.8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136元,同比增长38.03%,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2.1:1。与收入的大幅提高相对应,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54.08元,同比增长36.86%,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722元,同比增长只有7.0%,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为2.7:1。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多,消费增长快;而农牧民相对于城镇居民,无论收入还是消费水平均低一倍多。
2.恩格尔系数的差异。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6.4%,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5%,城乡差异为9.1个百分点。
3.消费结构的差异。消费水平决定消费结构,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城乡消费结构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别。城乡居民消费不仅在量上存在差距,而且在质上也有差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家庭消费结构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明显要高于农牧民家庭的消费水平。2009年,我旗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的消费性支出为10154.08元,比农牧民家庭的3722元高出6432.08元。其中:食品支出城镇为2677.78元,农牧区1322元,高出1355.78元;衣着支出城镇1474.63元,农牧区524元,高出950.63元;居住支出城镇1311.18元,农牧区764元,高出547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城镇490.59元,农牧区249元,高出241.59元;医疗保健支出城镇772.45元,农牧区141元,高出631.45元;交通与通讯支出城镇1612.13元,农牧区475元,高出1137.13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城镇1382.04元,农牧区47元,高出1335.04元;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城镇433.28元,农牧区200元,高出233.28元。(具体情况见附表)
2009年乌中旗城乡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
附表:
消费内容 |
消费金额(元) |
占消费支出比例% | ||
城镇居民 |
农牧民 |
城镇居民 |
农牧民 | |
食品 |
2677.78 |
1322 |
26.4 |
35.5 |
衣着 |
1474.63 |
524 |
14.5 |
14.1 |
居住 |
1311.18 |
764 |
12.9 |
20.5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490.59 |
249 |
4.8 |
6.7 |
医疗保健 |
772.45 |
141 |
7.6 |
3.8 |
交通和通讯 |
1612.13 |
475 |
15.9 |
12.8 |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
1382.04 |
47 |
13.6 |
1.3 |
其它商品和服务 |
433.28 |
200 |
4.3 |
5.3 |
二是城镇家庭享受型消费特征明显。在衣着消费方面,2009年城镇居民用于衣着方面的消费是农村居民的2.8倍。在交通通讯消费方面,城镇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的消费是农村居民的3.4倍。从消费顺序看,城镇居民基本上是食品、交通和通讯、衣着、文化教育娱乐、居住、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它商品和服务;农村居民则是食品、居住、衣着、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它商品和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就目前来看,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共性是除食品消费之外,交通通讯、衣着、居住的支出是支出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部分。
三是城乡家庭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大众耐用消费品日渐普及,如彩电、固定电话、手机等在城乡居民家庭中早已普及。而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冰箱84台,洗衣机82台,家用电脑30台;农牧区居民每百户拥有冰箱仅为27台,洗衣机61台,而家用电脑则不到1台。家用汽车作为新兴的耐用消费品,农村牧区家庭每百户的保有量仅为3辆,同样也远远低于城镇家庭每百户12辆的水平。
二、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原因
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也是众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消费环境、收入差距、消费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牧区居民,其消费对收入都有很强的依赖性。农牧民的消费还停留在相对较低的阶段和档次上。农牧民增收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升级。
2.消费环境的差异。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绿地、公园、广场等设施明显增多,流通现代化已达到新的水平。农村牧区居民消费环境虽有较大改观,但整体不如城镇,交通设施、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等明显滞后于城镇,这一切无疑也加大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
3.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农牧民消费增长趋缓,有效需求不足表现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够完善。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政策不同,预期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牧民的风险预期,这就促使农牧民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也将加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
三、如何继续提高农牧民的消费能力
1、拓宽增加农牧民收入渠道。这是扩大和保持农牧民能够长期消费的最根本的途径。今后一个时期内,扩大农牧业领域投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农牧民就业和收入的有效措施。
2、继续增加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扶持。健全农牧业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改善广大农牧民生活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等,逐步实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由全体公民共享。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减少农牧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牧区消费的关键。一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牧民自然而然就会敢于消费、勇于消费并最终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体力量。(郭莲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