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投资120亿元的浙江新湖集团年产50万吨PVC循环经济项目在乌拉特工业园区开工奠基;11月19日,一期投资30亿元的冀中能源邢矿集团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在五原工业园区开工奠基;12月9日,投资37亿元的包钢集团210万吨煤焦化项目在乌拉特工业园区开工奠基;2011年1月8日,神华集团煤电焦化项目一期年产600万吨洗煤、240万吨焦化、24万吨甲醇、3万吨焦油项目在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开工建设……
冬日的寒冷挡不住巴彦淖尔市工业项目建设的热潮,从去年10月中旬开始,一批投资数十亿元、上百亿元的“重量级”大项目相继在河套大地落地生根,昔日的“农业大市”巴彦淖尔,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铿锵步履。
2010年,巴彦淖尔市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286.2亿元,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0.6:38.5:30.9演进为18:57:25。
转型:“农业大市”叩开工业化大门
“农业大、工业小、财政穷”是过去人们对巴彦淖尔市经济的整体评价。
“十一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作为核心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全市经济逐渐从传统的农业主导型经济中“突出重围”。
依托农业资源这块“金字招牌”,巴彦淖尔市首先从农畜产品加工业上寻求突破口,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重量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一处处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种养业基地,打出了一套农业与工业互依互动、共生共强的产业化“组合拳”。
到目前,全市形成以中粮、富源、中基、泰顺为龙头的番茄产业链;以河套酒业、金啤高科为龙头的酿造产业链;以蒙牛、伊利为龙头的乳制品产业链;以小肥羊、草原宏宝为龙头的羊肉产业链;以联邦制药、飞马生物为龙头的玉米产业链;以维信、春雪、大兴为龙头的绒纺产业链;以恒丰、鲁花、佳格为龙头的粮油产业链,以真心、大好大、娃哈哈为龙头的炒货产业链……
全市建成稳定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88.6万亩,占到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2.5%,农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2%。特别是一批农畜产品在产量上进入全国前列:无毛绒年加工量4000吨,占全国的一半,绒纺制品生产能力达到720万件、纺纱700吨,分别在全国排第二、三位;番茄总产量180多万吨,年生产番茄酱30多万吨,成为全国第二大番茄生产基地。同时,面粉、脱水蔬菜、葵仁、肉羊等在国内外市场也占有一定份额。
依托阴山山脉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巴彦淖尔市先后引进福建紫金、深圳飞尚、甘肃建新、西部矿业、大中矿业等一批矿产业巨头进驻,全市矿山及冶金工业异军突起,矿石采选量达到2000多万吨,形成了240万吨氧化球团、15万吨铜、20万吨锌、8万吨铅的有色金属冶炼能力,一跃成为自治区重要有色金属加工基地。
借力丰富的水资源、风能资源和周边丰富的煤炭资源,巴彦淖尔市相继建成临河热电、华润金牛、临海化工、天河化工、中旺科技等一大批电力、化学、光伏企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截至目前,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335万千瓦,其中,风电并网装机135万千瓦,占到自治区风电总装机量的17%。
随着乌拉特前旗黄河大桥、西甘铁路的建成运营,以及金甘铁路、乌锡铁路、临河黄河大桥等基础建设项目的快速推进,巴彦淖尔市区位优势凸显,连接东西、纵贯南北的能源大通道加速形成,以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物流集聚效应被一一激活,巴彦淖尔市工业经济开始全面“提速”。
提速:在更高层次谋篇布局
“十一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工业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实现了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重大转变。
但在巴彦淖尔市新一届领导班子看来,工业发展不够、工业发展不足仍是该市当前及今后最主要的矛盾。
如何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奋力实现赶超?巴彦淖尔市委书记那顺孟和指出,“我市正处在艰难的转型期、创业期,必须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必须坚持工业第一、项目第一。”
基于对市情的科学判断,巴彦淖尔市委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打造沿黄沿线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重点做好“三篇文章”,打造“五个基地”。
即在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上做文章,在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上做文章,在集约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循环发展上做文章;着力打造新型煤化工和氯碱化工、绿色农畜产品、有色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新能源生产及境外资源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好水煤组合牌,加快打造新型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巴彦淖尔市将充分发挥“四面来煤、中间有水”的水煤组合优势,大范围、宽领域配置资源,统筹布局,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节能减排要求,大力发展焦炭、甲醇、二甲醚、化肥、烯烃、乙二醇等煤化工,构建煤电化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和煤——电——电石——聚氯乙烯循环产业链,在自治区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形成4000万吨以上洗煤、2000万吨以上煤焦化生产规模,形成300万吨以上PVC生产能力,发展下游深加工,打造氯碱化工产业集群。
打好地上资源牌,加快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巴彦淖尔市将继续依托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粮油、乳肉、绒纺、酿造、番茄、玉米深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强质量安全监测,发展高端绿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原料基地。加大扶持整合力度,引导和推进优势资源向品牌响、质量高、效益好的龙头企业集中。努力将巴彦淖尔打造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规模较大、产品层次较高、知名品牌较多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打好地下资源牌,加快打造有色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巴彦淖尔市将挖掘自身有色金属资源潜力,推进有色金属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实现有色金属100%就地深加工。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外有色金属资源,做大有色金属产业规模。“十二五”末,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能力达到100万吨。加快发展延伸加工,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装备水平高的大企业、大项目,鼓励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构建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抓好贵金属勘探采选及冶炼加工。黑色金属重点依托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加强与包钢的配套协作,全力推进“包钢西区”建设,加快焦化、氧化球团、还原铁等上下游配套项目实施。
打好风光资源牌,加快打造新能源生产基地。巴彦淖尔市将依托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十二五”末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成为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大力发展多晶硅产业,加快实施一批兆瓦级光伏发电示范工程。抓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推进甜高粱制燃料乙醇、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
打好向北开放牌,加快打造境外资源深加工基地。巴彦淖尔市将按照市旗共建原则,加大对甘其毛都口岸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提高过货能力和开放水平,用好、用活、用足口岸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利用境外煤、铜资源。依托口岸物流加工园区,按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理念,大力引进深加工项目,建设千万吨煤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大型铜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打造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进而建成国家级引进境外煤、铜资源进行综合加工利用的示范区。
“十二五”发展大幕已经开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巴彦淖尔市,已经迈上跨越式发展新征程。 (梁海龙 韩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