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年运行看临河地区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临河地区建筑企业既面临着国家稳中求进宏观调控的挑战,又面临着临河区迎会创城建设全新战略机遇。如何针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化解不利因素,谋求科学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临河地区37家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上半年经营情况的详尽分析,并就企业如何开拓市场、加强管理、确保生产经营健康持续稳步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筑业生产总体情况
上半年临河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7家,占巴彦淖尔市53家的70%,签订合同额完成55.1亿元,同比增长49.6%,高于全市增速9.5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为345.7万平方米,占全市施工面积的86.1%;建筑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73.5%;竣工产值实现3.2亿元,占全市竣工产值的53.3%;利润总额完成0.4亿元,占全市利润总额80%。由此表明,临河的建筑业成为巴彦淖尔市建筑业核心区,经济实力强、辐射面广,带动周边旗县建筑业稳步发展。
二、建筑业生产运行的特点
(一)建筑业产值略有增加。上半年临河区固定资产累计完成101.1亿元,增长38.8%,其中建安工程投资完成61.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0.8%。投资增长的持续拉动,为建筑业平稳发展创新机遇。上半年临河区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1.4亿元,增长1.9%。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为10.7亿元,仅占全区投资建安工程的17.4%,充分表明外省建筑企业开发临河区居多,而该区今年在省外开发却为空白。
(二)上年结转合同额保持1.5倍的高位增长速度。上半年临河区总专包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达到5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6%,其中上年结转的合同额为39.4亿元,同比增长1.5倍,占全部签订合同额的71.5%,占全市89.7%。结转项目夯实了地区建筑业的发展后劲,为市区两级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二级资质等级企业居竞争优势。上半年临河区一级资质建筑企业3家完成总产值2.0亿元,占全部总产值的比重为17.5%,同比下降9.4%;二级资质企业19家完成总产值7.3亿元,增长11.8%,占全部总产值的比重为63.7%;三级资质企业15家完成总产值2.1亿元,同比下降了13.7%,占全部总产值的比重为18.8%。由此看出,临河区高资质总承包企业总量不足,二级资质企业的市场份额日益扩大,占半壁江山,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带动行业发展的作用。
(四)建筑企业项目竣工交付情况好于上年,房屋新开工面积有所放缓。上半年临河区建筑企业的竣工产值为3.2亿元,同比增长了8.5%。房屋竣工面积完成1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5.3%,其中住宅房屋竣工面积完成1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倍。建筑企业新开工面积6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2%。透过这些数据也不难看出,虽然项目竣工交付情况好于上年,但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银行限贷、再加上前期投入成本高,利润空间小,致使部分企业上半年仍处于观望状态中。
(五)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均有下滑。上半年临河区建筑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全员劳动生产率实现7.8万元/人,增长16.6%。虽然企业收入平稳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上半年建筑企业成本利润率为3.3%,同比下滑14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增加。由于经济运行环境的艰难,企业各项成本进一步增加。表现在一是人工成本的幅度上升较大,就一个小工一天工资大概200—300元之间,上半年企业应付职工薪酬为2.4亿元,同比增长10.6%。二是企业的各项费用大幅上涨。上半年企业的银行利息支出、人工费亏损支出、中小型机械费承包支出等,使得企业的各项费用大幅增加。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为0.5亿元和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4%和62.4%。三是应收款增加,融资困难。企业垫资现象更加严重,到6月末,企业各项应收款已达11.1亿元,同比增长16.5%,企业应收款已占到企业总产值的97.6%。再加上工程垫资时间长,各项成本的上涨,企业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经营运作困难。
三、建筑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外地建筑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地区建筑市场的竞争。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和较高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因此他们凭借其在技术、管理、设备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千方百计在本地的建筑市场上占有尽可能的份额,因而临河地区建筑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根据走访,当地房地产企业有蒙电房地产公司开发最大的北边渠棚户区改造安置区万丰家园小区、百替集团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江南华府、伟益房地产公司开发的熙城国际、万锦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万锦世纪城二期;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公建项目有江苏南通三建公司开发的电信机房楼、中国二冶集团建筑公司开发的南溪商务大厦等,都是由外省市注册建筑企业承建,并在临河区建设施工,相应的建筑业产值却无法纳入临河区统计。因此现行的建筑业统计制度并不能真实反映临河地区建筑业的发展状况。
(二)建筑企业负担较重,制约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垫资承包使企业资金周转陷入困境。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及单位建设项目等普遍要求垫资施工,变相拖欠工程款,给施工企业造成沉重负担。目前除财政性投入的工程外,对外工程在招标文件中,有的付款方式模糊,有的虽明确按规定办理,但在询标中或在事前、事后暗中协定,强令施工企业垫资;有的协定到基础工程或主体结构完成后在按合同拨付工程款等,这些都属于工程承包人的无理和违法要求,严重干扰了建筑市场的秩序。二是“保证金”让建筑企业不堪重负。如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工程招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安全生产保证金、工期保证金等等,由于建筑企业为微利企业,各类保证金的缴纳几乎耗尽了企业的全部流动资金,让企业不堪重负,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水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三是税费过高制约着企业发展。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采取定率随征和委托代扣代缴等方式,使得企业税收负担加大。特别对建筑工程的重复税收较普遍,如对同一工程项目,分包单位开发票缴纳一次营业税后,总包单位开具发票又要按全额缴纳一次营业税,从而形成了分包单位缴纳营业税未能在总包单位缴纳营业税时抵扣,存在着重复征税的问题。
(三)部分市场难题影响企业发展
一是不合理的最低价中标问题。工程施工招投标采用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办法规定,不少业主片面追求中标价越低越好,造成有些工程是低于成本价中标。二是建筑业市场普遍存在用工难问题,特别是缺乏各种专业的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企业用工不规范,招收的临时工大多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相关部门也难以监管。三是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数额较大,居高不下的应收工程款,对企业的资金运用形成极大的障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背负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四是招标代理机构的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对于招标代理机构的工作成果,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可操作、量化的评价标准,所以必须加强对招标代理机构的约束,依法加强对招标程序和过程的监督,防止招标人背离三公开原则。
(四)自身问题影响企业发展
一是企业科技投入资金偏少,缺乏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企业的科技投入偏少,除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外,其它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由于建筑企业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工资待遇也不高,建筑企业难以招聘到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企业经营单一,主业不强,专业不精。建筑企业局限于房建施工,缺乏相应的专业队伍,特别是缺乏一些科技含量高,专业类别不详,如市政和公路桥梁混淆,房建中安装、装饰不具体化等,差别化竞争能力弱,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受到挤压或陷入受制于人的境地。
三是企业缺乏总承包融资能力。外资项目的投入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体制的变化使得项目运作更趋于市场化,项目的垫资、前期投入、带资承包已成为承包商投标能否入围的先决条件。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工程总承包企业为分散风险只能依靠有资金实力的团队作为分包进入项目,大多总承包企业几乎没有融资能力,而是在一种被动状态下运营,自身的发展由于缺乏总承包融资能力而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也更加剧了建筑市场的不规范操作。
四、建议和对策
建筑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形势多变的敏锐性和长远发展的前瞻性,加快企业战略性调整,从战略层面分散经营风险,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化解不利因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顺应市场,谋求科学发展。
(一)抓住固定资产快速增长的机遇,加快建筑业发展步伐。
随着城市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临河区固定资产仍有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固定资产投资70%的建安工程是通过建筑业来实现其新的生产能力和使用价值,2013年,全区固定资产计划投资200亿元,将为建筑业提供140亿的市场蛋糕,全区建筑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迎会创城机遇,充分发挥地区建筑业的支柱行业作用,支持鼓励提升竞争力,稳固本地市场、开拓外埠市场,加快建筑业发展步伐。
(二)大力培育建筑业优势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一是鼓励大型企业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为手段,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开拓市场。积极为优势建筑企业人才引进、市场准入、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提高资质等级,扩大兼营范围,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扶持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企业,引导企业做专做精。要加快培育企业的优势品牌、特色专业市场,形成大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三是鼓励建筑业企业多元化经营。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建筑骨干企业拓宽经营领域,扩大多种经营,积极向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纵向延伸到建材产品的生产、销售、工程设计以及项目管理等行业,实现前后一体化;横向与建筑业相关联的专业类别发展,如水利、轨道交通、机场、高速公路建设等领域,突破单一工程施工的经营模式,逐步树立大建筑的概念。四是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提高原有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积极拓展市外市场。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省外、境外市场,尤其要对经济发展较快和国家投资重点区域进行深入考察,制定区域开发战略,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进行市场开发,实现由过去企业单一开发、市场零散分布变为有组织、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优势板块。
(三)着力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是针对目前建筑市场中业主行为不规范这一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建筑市场的监督力度,重点要从源头上规范业主的投资行为,本着“先落实资金再上项目”的原则,对建设单位的资金落实情况予以审查,尤其是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售房款应优先偿付工程款,严禁抽逃项目建设资金,杜绝建设单位肢解工程,禁止垫资施工和压级压价行为。二是要加大对中介机构尤其是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准入与清出制度。针对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反映强烈的“低价中标”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调控,对施工招标实施变革,降低建筑企业投标成本,由政府主管部门对招投标机构进行核查、督导,加大处罚力度,遏制低于成本价的招投标行为,维护有序的竞争秩序。三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建筑业利润率低、税费高、负担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发展。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与税务等有关部门沟通,出台必要的政策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扶持企业的发展。四是取消投标保证金,推行“双担保”。除必要的农民工保证金和工程质量保证金外,参与工程投标没有必要再交其它保证金,只要有工商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的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控制即可。应该加大“双担保”的推行力度,除建筑企业交履约保证金外,也要相应地加大业主提供支付担保的力度。
(四)加强自身建设,抵御市场风险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人才战略。进一步从过去由人力、物力投入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到以技术投入为主的发展方式,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将品牌战略、人才战略纳入企业中长期规划。着力打造质量精品工程,形成企业的名牌产品,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逐步在多个优势领域打造具有市场差异化的知名品牌。要注意培养使用现有人才队伍,及时补充引进短缺急需人才、重点培养经营管理、工程技术、项目经理、工人技术骨干人才队伍,实现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二是积极寻求融资支持和风险防范,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筑企业要积极寻求银企合作,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开展企业合作,使资金得到有效地运用;企业要挖掘内外资源潜力,通过优势企业上市等办法,以资本市场化来带动企业对社会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挖掘潜力,降低经营成本,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工程承接环节,合同签订环节,把风险化解为零。(撰稿:王彦杰 徐杨 签发:张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