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为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9.7万人,占总人口的11.8%。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2. 9万人,占总人口的7.7%。虽然,我市老年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均超过国际公认的老年型人口系数,同样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一、对我市养老观念、养老方式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我市城镇居民60岁以上人员养老问题的看法,掌握全市居民养老现状,近期对老年人较为集中的地区,如:公园、医院、社区等地方,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随访,以随机问答方式对各个阶层60岁以上人员当前的生活状况、养老方式、雇用养老护理员的需求以及入住养老公寓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做了调查。
(一)退休人员当前的生活状况。有52.7%的退休人员与子女分开居住、夫妻二人在家生活;有39.6%的退休人员与子女一起生活;在养老院生活及其他生活状况的仅占7.7%。
(二)对理想养老方式的选择。有88.3%的退休人员选择了家庭养老;仅有11.7%的人员选择在养老公寓或其他养老机构养老。
(三)家庭养老的人员当前雇用保姆的仅占20%。没有雇用保姆和护理人员的原因主要是,占30%的老年人身体好,不需要;占30%的老年人是家人照顾养老;占40%的老年人因保姆和护理人员费用较高,负担不起。
(四)由于长期形成的居家养老方式以及老人对养老观念认识的单一和经济收入低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多数才能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目前,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人认为:居家养老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养老院养老有种被遗弃、或等死的感觉;50-60岁,特别是文化程度高、收入偏高的老人,则认为在公寓养老比在家养老好,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养老的质量。文化偏低、收入较少的老人则认为退休金只够吃饭,看病吃药都是问题,哪有多余的钱住公寓请保姆或护理人员。因此,“家庭养老”、“养儿防老”仍然是我市居民的主要养老模式。
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3所,其中,公办的有26所(包括19所养老院),民办7所。床位数共计5996个,其中,城镇的3696个,农村的2300个。全市70岁以上城镇老人,平均每100人拥有7.5个床位。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入住各类人员3236人,其中,城镇2337人,在城镇养老机构中公办有7所,共居住1534人,入住率82%。在民办7所养老机构中共居住803人,入住率43.8%。而农村的19所公办敬老院中,入住899人,入住能力54%,且主要居住着五保对象和农村孤寡老人。
(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少子化现象,凸显养老需求与家庭照料资源短缺的矛盾。家庭规模向小型化加速发展,子女数量减少,加上当前老人与子女由共居向分居的趋势转变,尤其是越来越普遍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使得“养儿防老”的老观念和家庭养老的旧模式变得愈来愈不现实。而家庭养老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多子化,由众多子女共同分担赡养责任。但是“四二一”家庭模式的出现,显然对老年人照料的需求与家庭实际能提供的帮助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影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继续存在。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异地就业。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导致子女生活压力加大,缺少了与老年人的团聚、照顾时间,使得不少人陷入"事业人士"与"孝顺子女"角色出现冲突,再一味地要求子女履行陪护赡养义务就显得越来越不太现实。
(三)随着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对晚年生活也有了新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生存需求,对晚年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变化使得“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探寻和发展更为全面、更为合理、更符合我市实际的养老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三、对我市未来养老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这些也将是我市未来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
(一)家庭养老模式。就是“在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的相结合。传统家庭养老的优点是符合传统观念,因家而异,养老成本低,父母子女满意度高。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养老仍将是我市老人养老的首选模式。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即使“家庭养老”,也早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同。老年人已经不仅仅依靠子女照料和保姆的照顾,而更多的是父母自己居住,子女资金支助和定期探望,并雇请专业人员生活护理、康复照料和情感护理。因而,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创新仍然是需要长期努力的一个方向。坚持家庭养老为主,推动养老方式向社区居家养老方式转变,辅之以机构养老等多种模式协调发展的路径来解决未来快速发展的养老需求。
(二)机构养老模式。对于一些孤寡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如果子女不能经常在身边陪护,独自居家养老就实为不宜,因而就必须选择养老院等养老机构。也有一部分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较高,思想观念超前,个人收入较高,觉得专业性的养老机构能够提供更加专业、更加全面的养老服务,因而选择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然而,公办的价格便宜,入住较难;民营的价格偏高,入住相对容易。机构养老最显著的优势在于设施、服务全面,安全性较有保障。大部分养老机构配有专门的看护人员,与独居老人的安全性相比,养老院显然高出不少。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所在社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项目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我市的城市社区发展起步较晚,社区建设滞后,人们对社区本身的认识和依赖还处在初级阶段,对社区的信赖度还明显不足,因此,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强化政府引导,加大财政投入。目前,我市机构养老院仍处于只是提供老人最基本的吃、住服务,缺少人文方面的关爱。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的扶持和宣传,实行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兴办,市场化运作机制,把原来政府和家庭分别唱养老“独角戏”的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和市场行为。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制定发展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的规划,在人、财、物方面,逐年增加社区养老保障事业的投入,确保机构的设立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让老人们都能过上有保障的幸福晚年生活。另外,政府应该针对社区养老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医院等养老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实现社区养老的综合服务。每个社区要逐步覆盖各种设施,包括集中居住设施、医疗护理设施、文体活动设施等,从而满足老人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社区居委会站、点和街道的中心要相辅相成,互成网络,服务内容要逐步覆盖住养、入户服务、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入户服务的内容要逐步覆盖家务整理、生活照料、送餐服务、陪护服务等方面,并通过入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福利服务档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巴彦淖尔市统计局企调队 刘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