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信息公开>统计数据

城乡建设和谐推进 收支差距日渐缩小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14-02-13 08:41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十一五”以来巴彦淖尔市城乡居民收支状况分析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城乡发展关系日益密切。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市委、政府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居民生活同步并进的方针,着力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全面、和谐、科学发展。同时,市委、政府不断落实各项“增资提补”和“惠农”政策,正确引导居民消费,带动了城乡居民收支水平双双持续快速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巴彦淖尔调查队调查,2013年,我市城乡居民收支水平较“十一五”初均有了重大进展,年均增速同步达到两位数,城乡居民收支差距正逐渐缩小。

      一、城乡居民收入呈多元化,亮点显现

      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311元,同比增长10.1%,比“十一五”初的2006年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1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77元,同比增长12.7%,比2006年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14.4%2006-2013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91倍,到2013年下降至1.68(见表1)

      

       从收入结构来看,构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工资、经营、财产和转移四大项收入来源虽基本相同,但结构却大相径庭。以2013年为例,我市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70.4%,是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农牧民则以家庭经营纯收入为主,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75.1%,工资性收入仅占15.6%。“十一五”以来,城乡居民分项收入变化特点如下:

      (一)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4777元,比2006年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13.4%,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为42.0%,是影响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883元,比2006年增长了2.4倍,年均增长19.0%,快于城镇居民5.6个百分点,原因是2006年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基数小,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10。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迅速增长的原因:一是“十一五”以来,我市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和各项津补贴标准;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改善,企业职工、个体雇工及农牧民工的工资水平水涨船高;三是农牧民外出打工的人数逐年增多,务工收入不断提高。

      (二)城乡经营性收入增速均匀。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3032元,比2006年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13.5%,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为33.7%,是影响可支配收入的又一重要因素;农牧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9072元,比2006年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12.8%,对全年纯收入的贡献率达89.9%,可见其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占主导地位。该类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观念的转变,个体经营户效益及从业人数逐步增加,使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持续增长;二是近年多为丰产丰收年,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加上农副产品价格一路上扬,种植业收入大幅增加,带动农牧民家庭经营纯收入较快增长;三是由于我市不断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养殖业,养殖业收入异军突起,在经营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到2013年已达到29.2%,成为拉动农牧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的亮点。

      (三)农牧民财产性收入超过城镇居民。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05元,比2006年增长15.6%,年均增幅仅为 2.1%。农牧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达到313元,比2006年增长了3.3倍,年均增幅达23.3%。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加上国际国内股市低靡等原因,使得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农牧民财产性纯收入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入大幅增加,原因是许多去外地务工的农牧民选择举家外出,将空置的耕地转让,带动农牧民财产性纯收入剧增。

      (四)农牧民转移性收入增速为城镇居民的5.3倍。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970元,比2006年增长66.3%,年均增长7.5%;农牧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为809元,比2006年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24.0%。“十一五”以来,市委、政府健全和完善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行政、企业、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及城镇居民社保和低保标准,带动了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农牧民转移性收入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针对农牧民出台的各项涉农补贴,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得到了市委、政府的认真贯彻落实。

      二、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全面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市城乡居民消费的总体水平明显提高,消费心态由“将就”变为“讲究”,消费理念由“吃饱、穿暖、够用、能住”变为“吃得营养、穿得漂亮、用得方便、住得舒适”。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993元,同比增长14.4%,比2006年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13.7%;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599元,同比增长10.8%,比2006年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15.7%。城乡消费差距逐渐缩小: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1.76倍,到2013年下降至1.56(见表2)。

      

      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构成来看,八大类支出呈全面增长的态势,特点如下:

      1、食品支出比重城镇低于农村。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4607元,比2006年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14.9%;农牧民人均支出为3525元,比2006年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14.4%,与城镇居民增速接近。从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来看,城镇居民明显低于农牧民:2006-201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平均为30.6%,低于农牧民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均呈稳中有降的趋势,差距逐渐缩小,这意味着我市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质量均有所提升,农牧民食品消费档次渐渐向城镇居民靠拢。(见图1)

      2、衣着支出城镇明显高于农村。“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衣着消费向时装化、多样化、个性化倾斜,衣着支出快速增长。农牧民穿衣由“一衣多季”变为“换季换衣”,流行节奏紧追城市。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为2782元,比2006年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5.5%;农牧民人均支出为826元,比2006年增长了2.0倍,年均增长16.9%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总量是农牧民的3.4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8.6%,高出农牧民10.0个百分点,可见城镇居民对服装的款式、档次等方面的要求高于农牧民。

      3、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牧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不断扩大。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为1441元,比2006年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10.9%;农牧民人均支出为1788元,比2006年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19.4%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2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分别比2006年扩大了4.6平方米和6.5平方米。农牧民住房结构中,砖瓦房占居住面积的比重由2006年的61.7%提升到2013年的73.8%,居住条件逐步向城镇居民靠拢。

      4、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普及和升级。伴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居民家庭用品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层次逐步提高。传统的家庭耐用消费品正逐渐被淘汰,一些新兴的时尚家电成为新宠。从常用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看,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电冰箱和彩色电视机的数量分别为98台、100台和102台,农牧民家庭分别为91台、87台和103台,城乡家庭拥有量相差无几。一些新型家电如微波炉、热水器、空调、电脑、数码相机等现代家电正以较快的速度走入城乡居民家庭,同时,居民用于这方面的支出也上升较快。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为1052元,比2006年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6.4%;农牧民人均支出为667元,比2006年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24.2%。从增速可以看出,农牧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支出正处于快速上升期,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近。

      5、城乡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接轨。“十一五”以来,我市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基本实现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缓解了农牧民卫生资源短缺、看病难的现象,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差距日益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保健意识大大增强,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增长较快。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037元,比2006年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13.9%;农牧民人均支出为707元,比2006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8.6%

      6、城乡交通和通信支出持续增长。近年来,旅游度假已成为城镇居民提升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内容,加上农牧民外出务工人数大幅增加,双双带动了城乡居民交通费用支出的迅速增长。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移动通信开始占据了现代通讯的主导位置,3G网络、Wifi信号、数字网络电视等高科技开始惠及城乡居民,使通信支出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为1690元,比2006年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11.4%;农牧民人均支出为1235元,比2006年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15.8%。“十一五”以来,城乡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猛增。2013年,我市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18辆,农牧民为10辆,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15辆和8辆。移动电话作为通讯必备用品,城乡居民拥有量接近。2013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33部,农牧民为220部,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88部和133部。

      7、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平稳增长。“十一五”以来,市委、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城乡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日趋丰富多彩,带动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平稳增长。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1624元,比2006年增长了98.1%,年均增长10.3%;农牧民人均支出为612元,比2006年增长了64.4%,年均增长7.4%。城乡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在八大类支出中增幅最小,可见市委、政府的教育改革工作落到了实处,切实减轻了教育负担。

      8、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增长较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城乡居民用于购买首饰、化妆品、美容美发等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增加。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为759元,比2006年增长了2.0倍,年均增长17.0%;农牧民人均支出为238元,比2006年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11.2%

      以上分析表明,“十一五”以来,巴彦淖尔市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消费层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差距进一步缩小。这为今后我市构建和谐巴彦淖尔,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徐臣)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国家统计局巴彦淖尔调查队    编辑:杨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