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市农村牧区劳动力现状及特点
1、全市乡村总人口和乡村劳动力资源保持稳定。据统计,2013年全市乡村总人口数为103.56万人,比上年增加0.63万人,增长0.61%,基本与上年持平,比2010年减少0.63万人,减幅为0.60%;2013年全市乡村劳动力资源为65.66万人,比上年增加0.13万人,增长0.20%,比2010年增加1.49万人,增长2.32%。
2、全市乡村劳动力资源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稳定提高。据统计,2013年全市乡村劳动力资源为65.66万人,占全部乡村总人口的比重达63.4%,基本与上年持平,比2010年提高2.77个百分点。
3、全市乡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资源比重加大。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全市乡村外出劳动力人数达16万,占乡村劳动力资源人数的比重达24.37%,基本与上年持平,比2010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4、全市乡村劳动力资源中92.68%为整劳动力。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在全市所有乡村劳动力资源中,整劳动力即18-59周岁劳动力的比重达92.68%,约60.85万人,半劳动力即16-17周岁和60-65周岁劳动力的比重为7.32%,约4.81万人,其中:60-65岁劳动力比重为4.84%,约3.17万人。
二、全市农村牧区劳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市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持续较快下降。据统计,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为47.75万人,比上年减少1.2万人,减幅为2.45%,比2010年减少2.28万人,减少4.56%;全市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乡村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上年的86.18%,下降到2013年的84.80%,下降1.38个百分点。
2、全市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问题较严重。据抽样调查,在全部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47.75万劳动力中,40-50周岁劳动力占全部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为28.48%,约13.60万人;51-59周岁劳动力占全部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为25.79%,约12.31万人;60-65周岁的半劳动力占全部从事农林牧渔生产的劳动力比重为6.66%,约3.17万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市51周岁以上从业人员已占到全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32.39%,约15.48万人;全市40周岁以上从业人员已占到全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60.87%,约29.08万人。
3、乡村劳动力文化素质降低。据抽样调查,全市乡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1.98%,比上年下降0.33个百分点;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人数占13.12%,比上年下降2.75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人数占62.51%,比上年上升4.02个百分点;小学和文盲人数占22.39%,基本与上年持平。
三、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影响
1、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过度减少,会使全市农牧业生产和农牧区建设的核心主体人数减少,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市农牧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我市乡村劳动力人数继续减少,一是会出现农村种养殖业能手、经营大户和流通大户数量的减少,部分农户的经营方式也可能因为劳动力的减少出现粗放管理、结构单一和种养殖质量下降等问题,这将对农牧区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在农田水利、土地治理和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将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
2、乡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一是会造成农牧业生产后劲不足,将会影响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提高。由于全市60%多的农牧业从业劳动力都集中在40周岁-65周岁,受体力和精力的限制,广大农户对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牧业投入,切实提高自己的收入,显得有心无力;二是劳动力的老龄化,也会对我市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业的推广产生一定影响。
3、乡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一是不利于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良种的推广;二是不利于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牧业向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不利于农牧业的持续发展。
四、建议
1、解决乡村劳动力过度减少和老龄化的问题,一方面还要继续支持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另一方面应该采取一定措施,合理回流部分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壮劳动力。一是应积极推行农村创业工程,在国家和自治区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在项目、资金和土地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和部分外出多年,有一定实力的人员返乡创业,同时鼓励当地农牧民开动脑筋,在家致富、在家发财;二是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较多的村,推广土地集约化经营,把土地有偿转包给有能力的经营者,实现规模经营,这样既可以做到高效集约化利用土地,又可吸引部分劳动力回流;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加大农村牧区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就业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四是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切实搞好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牧区新起来、美起来,吸引劳动力扎根农村。
2、解决乡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问题,一是要不断强化基础教育,认真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切实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入学,千方百计改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现状,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二是要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设置实用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就业;三是要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建立就业网络,逐步建立旗县、乡镇苏木和村嘎查三级文化技术培训网,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牧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网络教学等,培养一批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牧民,实现农村牧区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和知识型转变。(市统计局农调队 张 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