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民生状况,全面了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近期巴彦淖尔调查队深入临河区白脑包镇西海村开展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组织座谈等形式,共调查2名村干部,11户农户,主要了解全村人口与生产生活基本情况、农业生产与设施农业生产情况、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情况,准确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深入综合分析研究。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村情况
1、基本概况。白脑包镇西海村位于临河区西北部,距临河34公里,地势以平原为主,全村共有465户,2482人,其中2182人有地,有1000多劳动力,男女均等,其中50岁以上的成为主要劳动力。全村耕地总面积14631亩,人均3亩8分多地。近几年,由于国家对黄河饮水控制严格,地下水位下降,村里打了40多眼机井用于抽水灌溉,排干、渠道畅通,治理了盐碱地,土地质量较好,种植收益高。目前村里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占70%-80%,经济作物主要有青红椒、尖椒、番茄、葵花;退耕还林200亩、土地流转300多亩,主要用于建造温室大棚和种植饲养牲畜饲料。牲畜总头数为11744头,其中羊11086只,猪368头,大牲畜290头。基础设施完善,村内共有5条道路,2道油路,其余为砂石路。村内饮用水全为自来水,都经过集中净化处理,户户通实现全覆盖。今年住房翻建的有11户,从实施翻建到现在共4年,共有40多户已经完成翻建;危房加固的今年有33户,共完成60多户,还需要加固的有8户。2013年扶贫办投入100多万的资金在西海村设立改造点,共新建300多个棚圈,基本实现家家都有。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10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30元。
2、人口与就业情况。据调查,2013年全村465户2324人,常住人口有2182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860人,比2012年多120人,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的为1012人,占46.4%,初中到高中的有785人,高中以上的为385人;从年龄结构看,15岁以下的有422人,15-30岁的有910人,30-50的有410人,50-60岁的有230人,60岁以上的有210人,可见50岁以下的占79.8%;从性别结构看,男女比例均等,男性为1017人,女性为1165人。举家外出的有46户,142人,从业人员共有1421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占大多数,为1235人。
3、农业生产情况。2013年全村实际经营耕地面积为14631亩,其中种植粮食作物5074亩,经济作物9557亩。粮食作物中种植小麦1183亩、玉米3891亩,小麦亩产1000斤左右,出售价格为1.4元/斤;种植的大部分玉米自产自用,作了牲畜饲料。经济作物中种植葵花4927亩、番茄1527亩、青红椒2035亩、其他经济作物1068亩,葵花、青椒用于出售,青红椒亩产3-3.5吨,每斤0.5-0.62元,用于脱水菜场加工成干货再出售,15吨青红椒出1吨干货;番茄亩产5吨左右,每吨售价500元,每年就种植青红椒一项全村收入883.2万元。
4、设施农业情况。2012年开始,金百川农民商贸专业合作社承包农民100亩土地建造24个塑料大棚,每个大棚成本约5万元,一年三茬,春季主要是育苗,夏季种植油菜、香菜、芹菜、菠菜等小菜和甜瓜、油桃;冬季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蔬菜成熟后主要销往本地,一个大棚每年纯收入2万多元,效益最好的时候纯收入为3万元,全年设施农业实现收益60万元。
5、畜牧养殖情况。该村以养羊为主, 2013年年内出栏羊10597只,比2012年多1947只,年末存栏羊11386只,比2012年多1906只。基础母羊主要用于育羊羔,每只半大羊羔卖700元左右;2013年年内出栏牛85头,年末存栏牛40头;2013年年内出栏家禽1324只,年末存栏家禽2315只。
6、社会文化教育情况。村里文化活动设施齐全,有秧歌队、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文学艺术书画教学基地、摄影创作基地、临河区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健身活动室。村里没有学校也没有幼儿园,上学都需要去县城上学。全村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为380人,个人交费从100元到1000元分为不同的档次,村民自选,选择200、300元的村民较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有107人,全村共有贫困户64户,其中最困难户A类有18户,每人每年享受低保金4200元,B类户有26户,每人每年享受低保金3000元,C类户有20户,每人每年享受低保金1900元,这些低保金由民政直接打入贫困户卡中。在医疗卫生方面,村里有卫生室,全村100%的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是卫生室给予报销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农民反响强烈。
(二)调查户情况
本次调查共抽选11户农户进行填写问卷、现场座谈。11户中男性8人,女性3人;20-44岁3人,45-59岁6人,60岁以上2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3人,初中文化程度的7人,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1人;政治面貌为共产党员的3人,群众的8人;职业为务农的10人,半工半农的1人。
1、农业生产与设施农业情况。11户农户2013年年末户籍人口数为36人,外出务工人数为7人,耕地面积268亩,11户调查户均以种养为主,没有其它产业。
2013年种植小麦25亩,玉米104亩,葵花74亩,番茄11亩,青椒27亩,其它经济作物27亩,11户出售粮食作物共收入11.5万元,出售经济作物共收入22.3万元,由于玉米主要用于饲养牲畜,家里的种植收入主要来自经济作物。2013年年内11户共出栏253只羊,收入共23.2万元;猪和家禽主要是自产自销。年末存栏羊211只,存栏猪2头,存栏家禽13只。2013年11户家庭总收入51.7万元,人均1.8万元,均来自第一产业收入,农资生产资料支出23.2万元,家庭生活消费支出27.9万元,纯收入31.3万元,比2012年多49.7%,人均收入8681元。
2、文化教育情况。11户村民对本村的文化生活都表示满意,有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丰富,平时的文化生活以看电视、打牌、打麻将、下棋为主,个别人偶尔上上网、读书看报、听听广播、跳跳舞,在文化建设方面,9成的调查户建议增添村级文化活动器材、增添村级体育健身路径,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增加政府经费投入。
11户村民认为文化程度和自己的收入有很大的关系,普遍反映对教育都非常重视,5户家庭每年教育费用支出均在1000元以内,3户是1000-5000元,1户是5000-10000元,2户是10000元以上。他们普遍希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政府办教育职能,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加强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民的教育意识加大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合理调整教育布局,让农民子女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教育。
3、社会保障与医疗卫生情况。近7成的调查户对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部分了解,他们最关心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危房改造帮扶和移民新村帮扶。9成的调查户对自己享受的具体保障金额大概清楚,宣传力度需加强,体制还有待完善,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普遍认识是覆盖面不广、养老金偏低,个人养老保险缴纳负担重,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一般,基本可以达到要求。
11户所能承受缴保费用均在50元以内,他们对本村的卫生室合作医疗报销方面不满意,9成的调查户觉得村卫生室的药有点贵,如果生病了愿意去乡镇医院或县市级医院就医。3户家庭一年中用于医疗总支出在500元以内,5户家庭支出500-1000元,3户家庭支出1000-500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农民素质不高
当前,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调查中从村支书那里得知,村里现在“留守”的农民60岁小学文化的居多,他们对农区先进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普及接受能力差,将直接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设施农业发展不完善
1、农户思想认识不足,发展热情不高。发展设施农业需资金高投入,必然有高风险,对于并不富裕而缺乏冒险的农牧民来说,投资心存顾虑,由于设施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农户自筹资金能力差,政府虽有补贴,额度有限,信贷资金落实仍有难度,建设资金短缺成为当前设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缺乏必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是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从我们调查情况看,该村是一位当地的村民2012年返乡组建了一个金百川农民商贸专业合作社,建了24个塑料大棚,目前成本还没完全收回。
2、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目前该村设施农业种植品种单一,主要以育苗和种植蔬菜为主,科技示范园区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经营方式分散,与市场对接层次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及时,数量少,市场空间狭小,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区域优势和规模型市场效益。从我们调查情况看:组织化程度低,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因而未能形成完善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三)农产品销路不畅,农畜产品价格走低
农产品销路畅通与否、农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在我们这次调查中,村民反映2013年的番茄亩产为7吨,每吨570元,厂家直接来农户家收;今年每吨500元,并且自己去寻找买家自己运送。2013年葵花出售价格3.8元/斤,今年为3.5元/斤,原因是种植葵花的农户增多,导致市场饱和,价格下跌。2013年37斤毛重的羊羔卖700元,羊肉26元/斤,2014年50斤毛重的羊羔才卖500元,羊肉21.5元。其原因一是养羊户增多,市场达到饱和状态;二是受春季小反刍动物疫病影响价格下降,导致农户的收入大大减少。一个5口人之家的农户要种植20亩地,养羊40只,2013年纯收入为2万元,今年估计纯收入只为1万元。
(四)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比例较低,金额少
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逐年上升,缴纳金额为100-1000元之间,到60周岁享受待遇,但是缴纳比例低,村民多数选择200、300元,待遇享受水平低。
(五)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该村有卫生室,但是在调查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普遍反映卫生室不给予报销,医疗设备缺乏,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医疗服务水平低,大多数村民生病了愿意去乡镇医院或市县医院就医。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帮助农民利用新技术获得经济效益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体系,优化配置。地方政府和村委会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和特色积极引进项目,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将新技术应用到农副产品的加工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从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筹资和信贷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设施农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采取政策引导、技术服务、信贷支持等方式,扶持农村种植能手、营销大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加快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水平
各级医疗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农村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业务水平。要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设施及物资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由于医疗网络薄弱所导致的“看病难”问题。(国家统计局巴彦淖尔调查队 张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