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9月份工业生产运行情况
2014年,临河区按照“坚持群众路线,深化改革攻坚,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临河”的总基调,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迎会创城”为抓手,牢固树立市府意识,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努力化解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着力壮大县域经济,1-9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实现了稳步增长。
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体运行情况
1-9月份,临河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29.0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增加值62.6亿元,可比价增速10.4%。其中:轻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59.0亿元,同比增10.9%;重工业累计完成产值70.1亿元,同比增11.9%,重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轻工业。根据注册类型分类来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30.7亿元,同比增5.0%;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165.1亿元,同比增13.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33.2亿元,同比增5.6%,股份制企业成为推动规模工业增长的中坚力量。
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绒纺、制药、冶化三大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中绒纺、食品、电力、制药、冶化五大产业完成产值212.4亿元,同比增11.0%;实现增加值57.9亿元,可比价增速为10.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2.5%。
16户绒纺企业完成产值72.7亿元,同比增11.1%;实现增加值18.7亿元,可比价增速为10.4%,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9.9%。绒纺工业虽然是临河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在目前国际经济萧条背景下,除维信、春雪、利一泰、浩森等企业外,其它企业今年几乎没有出口订单。国内原绒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导致绒纺企业下游客户观望气氛浓厚,产品订单少,且以短期订单、代洗、代加工为主,订单呈现品种多、批量小、利润低等特点,造成企业无法正常生产运营。年前产品库存到目前还有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加之金融部门信贷紧张,部分绒纺企业资金链出现断链迹象。
35户食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57.9亿元,同比增8.7%;实现增加值16.5亿元,可比价增速为7.6%,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6.4%。由于我区农畜产品资源丰富,作为基础原料,食品工业发展潜力巨大。龙头企业恒丰、鲁花、正弘屠宰、小肥羊、美洋洋是食品行业的支柱企业,对食品行业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富川10万只肉羊示范基地进入试生产阶段,将实现饲料、养殖、屠宰、分割一条龙生产。这一项目的建成,对我区农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长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年产10万吨颗粒饲料加工项目改造工程也在加紧筹备中,明年有望试生产。进入9月,“红色产业”---番茄、脱水菜加工企业相继开工生产,我区的一些番茄、脱水菜加工企业进入生产旺季,今年原料供应充足,收购价格略有上涨,企业生产稳定,突破了上年困境,实现了农民和企业双赢。据统计,截止到9月底10户规模以上番茄、脱水菜加工企业共完成产值8.9亿元,同比增14.1%。
电力工业完成产值37.9亿元,同比增5.2%;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可比价增速为6.1%,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0.4%。电业局和北方联合电厂累计供电量和发电量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电力工业小幅增长。
制药工业完成产值24.4亿元,同比增15.2%;实现增加值6.6亿元,可比价增速为13.2%,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0.5%。联邦制药公司6-APA和阿莫西林累计产量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四、五期进入生产阶段,对制药工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但由于这两个月企业部分生产线间断停产,当月产值有所下降。
冶化工业完成产值19.6亿元,同比增25.6%;实现增加值3.3亿元,可比价增速26.8%,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3%。
三、存在问题
我区工业经济虽然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工、农业发展不协调。传统农业和农户散种式农业已不能满足工业规模化生产,新型的农业和农业合作社等生产方式急待建立和完善。根据调研目前市场红椒和青椒的收购价格在1200元/吨左右,依据20:1的生产比例计算生产一吨脱水菜仅原料成本就是2.4万元/吨,出口到德国和美国的脱水菜价格才达到2.8万元/吨,企业利润较低。番茄行业也是如此,虽然有15%的出口退税额,由于内蒙古国税的配额制度,企业退税额一般在一年以上才能结款,资金保障不到位,财务费用增加。
第二,产业链不完善。经济的发展在于产业的规模效应能量的发挥,而产业链完整与否,对规模效应起着主导作用。纵观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产业链明显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发展不能形成资本积累型产业;二是产业链条短,发展缺乏持久的支撑;三是产业的发展缺乏多样性。在区域经济中,产业的发展仍然要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式的发展模式,否则,很难发展壮大;四是拉动工业经济的大项目、大企业偏少。近几年虽然我区也引进了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但企业投产后,生产远没有当初预计的好,能够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企业不多,有的甚至建成后一直停产。
四、建议
一要政府主导,深度分析农畜产品市场,做好我区乡镇农产品种植的部署和引导工作。同时要科学合理布局农产品种植,发挥各乡镇农产品的优势,要加强种植的市场导向,真正做到工、农合理协调发展。
二要政府提高配套服务职能,为企业保驾护航。我区出口企业多数是农畜加工企业,每年集中在9月开始生产,11月进入销售旺季,开始进行出口退税申请,出口退税程序要经过国税、人民银行、临河财政局等部门的审核,申请难度大、等待时间长,同时由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不及时、不到位也严重影响企业退税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上述情况,在申请退税旺季建议创办“一站式”出口窗口,三个部门协调合作,为企业争取配额资金,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减少财务成本。
三要注重本地资源和配套产业链的结合。工业发展要从特色经济做起,比如临河地区是全国著名的绒纺集散地,无毛绒生产占全国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因此做大绒纺业,延长产业链有良好的资源优势。要围绕发展大绒纺,做大做强羊绒主业,坚持以精博大,以大求强,在此基础上,加快发展绒纺关联产业。根据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模式,积极构造公司-----基地——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链条,使农畜产品加工业向下游延伸,最大限度地增加资源效益。加快“筑巢引凤、自修内功”的人才战略,优惠人才引进保障,加快企业和河套大学教研合作,加大投资教学研发,提升农畜产品企业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马小燕 马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