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首页>信息公开>统计数据

改革激荡七十年 市场物价“稳”为先

——新中国成立70年巴彦淖尔物价变动轨迹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19-06-06 17:03
  • 保存
  • 打印本页
  • 分享到: 微信
    qq 微博 空间
  •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巴彦淖尔市消费市场不断增量扩容,在党中央“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下,已经成为对蒙贸易的主要出口,与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物价指数作为经济周期的滞后性指标,滞后时间越来越短,巴彦淖尔党委政府在平抑市场物价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物价指数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价格宏观调控与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同步推进,价格涨幅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物价变动情况

      (一)计划经济下的“特定”平稳期(1949—198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刚刚建立,私营经济所占比重很大,投机倒把使得市场物价发生了几次大的波动。巴彦淖尔党委政府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经过采取有效措施,到1950年把国民党统治时期持续十余年的市场物价稳定了下来。“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全市贯彻党坚持稳定物价的方针积,极扶持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并为其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了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二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全市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市场物价总水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1961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1.2%,是1950年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三年的调整时期,为了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党和政府采取了锁定粮油等价格变动、定量凭票证供应等措施,使得全市物价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并趋于稳定。“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宣布冻结物价,这一时期全市物价总水平稳定。197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2%。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物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以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计划价格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的根本转变。为了理顺严重扭曲的价格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党和政府大幅度地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试探性地放开了小商品的价格,有计划地提高了部分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这一阶段价格改革的特点是调改结合以调为主,主要进行的是价格结构性调整,且有升有降,商品比价趋于合理,因而在全市并未引起较大震动,1979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4%,较1978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1980年、1981年、198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5.1%、1.9%、5.4%。1983年零售物价总指数为99.70%。计划经济体制下“一贯制”的价格机制被打破,市场商品价格在供求规律的作用下,呈现上下波动的特征。由于商品价格决定于市场规律,政策调整及时,控价措施到位,大起大落现象不多。

      (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波动起伏期(1987—1996年)

      1987年-1996年,巴彦淖尔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M”状,起伏波动非常明显。

      1986年-1988年,物价由平缓渐趋暴涨。1986年,中央针对“六五”后期经济增速过快,经济环境趋紧的局面,提出“巩固、消化、补充、完善”的方针,价格改革稳步推进。1987年,国家相继调高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合同定购价格,并扩大了议价收购比重,使得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7%。1988年,经济出现超常规的发展,在投资和消费双膨胀的情况下,集中地推出了多项价格改革措施,价格变动频繁且涨幅偏高,和全国情况相同,巴彦淖尔市零售物价总水平直线上升。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整顿经济秩序的决定,巴彦淖尔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严格控制物价总水平涨势,使零售物价涨幅开始回落。1990年、1991和199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是101.8,105.4和105.6。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放开粮、油销售价格的同时,民用煤、肉、禽蛋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逐步放开,延续了几十年的票证全部取消。粮食价格和部分日用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扬,致使食品类价格上涨迅猛,并成为拉动物价总水平上升的龙头因素。199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1.2。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9.6,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95年是物价形势比较严峻的一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稳定物价作为大事来抓,巴彦淖尔市进一步加强物价调控力度,使全市的严峻的物价形势得到有效缓解,过猛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199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降为108.2。

      (三)市场经济下的相对平稳期(1997—2018年)

      1998年起,我国连续七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逐渐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表现为投资规模较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投资需求膨胀、煤电油运紧张。199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0,同比下降6.4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明显,开启了五年的相对稳定期。

      2003年起,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率先上涨,2003年底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价格涨势明显,并逐步扩展。其间,房地产业高速增长,制造业一片繁荣,GDP增速保持两位数。虽然2005年起我国财政政策由“积极”调整为“稳健”,但增长步伐没有减缓。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粮食生产相对不足,煤炭、电力、石油、运输紧张等瓶颈约束和资源约束现象,表明经济增长已接近潜在增长率上限(10%)。

      2007年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上涨。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7年底央行将稳健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货币政策。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2008年11月我国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居民消费价格在短暂回落后再次进入上升通道。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有国内外成本推动和资源价格调整、雨雪冰冻灾害、部分食品供给不足和上一年翘尾等因素。2008年,针对粮油、肉禽蛋等主要食品价格上涨,我市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大力发展粮油生产,健全储备体系,改进和完善调节方式,把握政府调价时机和力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体补助办法,遏制生产资料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

      从2001年起,经济开始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城市化进展加快,房地产业兴起,出口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升级,2003年后全球经济加速复苏,全国及巴彦淖尔进入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基础产品价格扭转多年的低迷状态,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公共事业调价项目相继出台,土地、人工等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在“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两大客观条件推动下,出现了“高增长、高物价”的局面,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典型的结构性上涨。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6,比上年扩大了2.6个百分点。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十三五”期间的价格改革,做出了更加具体的部署。价格改革的重点:一是深化重点领域即农产品、能源、交通运输、环境、医疗、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改革;二是建立健全政府定价制度;三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四是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由此,价格改革不断迈出新的步伐,政府定价大幅减少,全部电信业务资费、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绝大部分药品价格、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都已经放开,根据最新测算,当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商品和服务已经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97%,有力地促进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阶段的价格改革,是在国内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增长从高速到中高速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进行的。由于应对经济调整措施有力,在国内经济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居民消费价格保持着温和上涨,为各项调控措施出台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2014-2018年巴彦淖尔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处在“1”时代(注:由于调查方案变化,从2015年至2018年,原巴彦淖尔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改为临河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七十年来的经验和启示

      (一)坚持宏观调控,走稳定物价之路

      稳定食品价格,“民以食为天”,从改革开放以来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看,主要措施是控制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过快上涨,重点稳定食品价格,从而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另一方面,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适时进行价格监管。从税收等方面化解企业因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避免形成连锁涨价。而对于那些窜通、垄断价格和搭车涨价的行为,应予以必要的价格管制和依法惩罚。多年来,在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等一系列强力政策的有效带动下,城乡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商品销售热点面扩量增,改革开放之初,消费热点还是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住房、汽车、通讯、旅游为新的消费热点的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2.10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72.70亿元,年均增长12.6%。

      (二)谨慎出台政策性涨价措施,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

      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对居民最敏感和影响最大。如果政策性涨价出台过多,力度偏大,就会推动价格总水平进一步上扬,实现控制目标的难度也会加大。根据市场价格上涨情况,适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工资,做好价格补贴工作,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

      (三)理性看待物价变动 

      1.经济发展及宏观政策对价格总体走势起决定作用

      物价变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因供不应求导致暴涨的情况不复存在,从需求拉动来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推动物价上涨。就物价上涨主要动因而言,虽说有国际市场影响及短期部分食品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但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还是经济增长和货币发行等内生因素。

      医疗教育体制改革新政也相继推出,波及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呈上涨趋势。通信工具呈下降趋势。从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传导来看,基础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本对零售物价的推动力增强。人工费大幅上升,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上升影响更为明显,随着节能减排和深化资源税改革,环保及资源使用成本增加,从而产生价格结构性上行压力,建材类中水泥、钢材、砖等能耗高产品价格上涨与此有直接关系。

      2. 输入型通胀是不可忽视的因素。2001年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国际市场通过进出口贸易、金融等渠道对国内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输入性通胀影响越来越强。其中影响最大的两大因素:一是美元持续贬值;二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升高。美元持续贬值不仅会促使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我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加剧我国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还会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并不可避免地传导到粮食、食用油等其他商品价格,对国内市场价格形成冲击。

      3. 自然灾害与突发性事件对价格大幅上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农产品价格由于对劳动力依赖程度高,生产周期长,容易受自然因素影响。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灾害性天气频发。接连发生干旱、冰雪、持续低温、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和绝收,灾害天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运输困难,粮食、猪肉、蔬菜、水果等价格上涨。如2008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4,涨幅创1996年以来的新高。为历史少见。国内2003年“非典”,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 2009年甲型流感疫情,2010年南方大面积持续干旱灾害等;国际2003年美伊战争,2004年印度洋海啸,2011年日本大地震与利比亚战争等,这些重大自然灾害性天气和突发事件均不同程度地造成粮食、鸡蛋、猪肉、药品、蔬菜等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并引发市场对通胀的担忧。

      回顾七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由市场主导的价格机制基本实现,价格宏观调控体系趋于合理,调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保证了群众生活稳定和质量的提升。展望未来,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坚持稳定物价政策不变,积极应对经济周期对市场物价的影响,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物价指数运行在合理区间”,通过调控市场物价,促进本地区各项经济持续增长,为建设绿色河套、美丽河套、和谐河套、宜居河套做出贡献。(国家统计局巴彦淖尔调查队  吕冬梅  周雅峰)

    相关文档:
    附件下载:
    • 来源:国家统计局巴彦淖尔调查队    编辑:杨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