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4-04-03
中旗社会治理中心
多方联动强化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建设
乌拉特中旗社会治理中心内设三个中心,即矛盾调处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会治理智慧指挥中心。中心设置信访、法院、司法、人社、政法5个部门服务窗口,以及速裁仲裁法庭(小额审判庭)、心理咨询室、调解室、品牌调解室等功能室,充分发挥联动调解功能,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切实将人民群众诉求“多头受理”变为“一窗受理”,实现来访来诉“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的需求。
中心采取“重点部门常驻、涉事部门随驻”的运行模式,对窗口受理、行业部门委派及苏木镇(中心、公司)、嘎查村、社区移交的各类矛盾纠纷,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工作流程,形成从接访、调处、引导、分流、服务等全流程工作链,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调解格局。
中心运用“建阵地、建机制、找方法、抓落实”工作思路和“群众的诉求去哪里‘一站式’解决、群众的诉求怎么被及时发现及时化解”以及“群众的诉求谁去解决、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群众的诉求”的工作方向,利用在苏木镇、嘎查村(社区)层面建设的阵地,通过联合“组织宣传统战”力量,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融合联动阵地,形成具有特色的“党群心联心”工作模式,合力打通引领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采取创新探索出的“一个九十五、三个不”目标引领体系(即95%矛盾不出村、不出镇、不上交),解决“群众的诉求去哪里‘一站式’解决”和“群众的诉求谁去解决”的问题,实现苏木镇、嘎查村(社区)层面“95%的矛盾不出村、不出镇、不上交”的目标;利用在旗级层面,建设“三心合一”的社会治理中心阵地,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终结地”的目标。同时,使用建立的3个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干部包联”工作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2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管业务必须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2套工作法(“七联”工作法:部门联动联管、矛盾联调联处、治安联防联治、基层平安联创;“六步闭环”工作法:即问题上报、案卷建立、任务指派、调查落实、处理反馈、结案归档),解决“群众的诉求怎么被及时发现及时化解”和“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群众的诉求”的问题,并将社会治理工作融入到旗委争第一创唯一季季评考评措施中,倒逼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主动担当,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全旗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和坚强法治保障。
陕坝镇西环社区
“陕坝大妈”帮帮团在基层治理中显活力
近年来,杭锦后旗陕坝镇党委以“党建+”系统思维来谋划和推动社会治理工作,选任“陕坝大妈”,推行“服务有积分、积分有奖励”制度,用“小积分”兑换服务“新动力”,激发了更多的“陕坝大妈”、社区志愿者参与热情,鼓励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活动。
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陕坝镇选任一批爱家乡、爱陕坝、好管事的“陕坝大妈”(网格员),建成“三有三统一”(有方案、有制度、有职责,统一标志logo、统一服装帽子,统一队伍旗帜)具有本土特色的“陕坝大妈”志愿服务队伍。全镇划分为32个一级“大网格”和475个小区、平房区、村组二级“小网格”,以“大网格+小网格”模式,强化社区治理大格局,在“大网格”建立社区服务站台,“小网格”一级设立“陕坝大妈”驿站,坚持用精准、精细、高效的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通过“三个一”(一套管理制度、发放一张积分兑换卡、记录一本工作日志)工作模式,推行“服务有积分、积分有奖励”制度,用“小积分”兑换服务“新动力”,激发了更多的“陕坝大妈”、社区志愿者参与热情,鼓励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活动。二是利用“陕坝大妈”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特点,实行“三四五”(“三个一”即民情一日一巡查一记录,信息一周一交流一采集,重要事项一月一小结一办理;“四必看”即一看有无闲散、陌生人员流动,二看有无婚丧嫁娶及住户迁入迁出情况,三看有无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四看有无突发事件及其他异常情况;“五必问”即一问居民是否有烦心事,二问社区重点人员思想状况,三问对小区管理有何建议,四问是否需要社区提供帮助,五问对社区服务是否满意)工作法,全面提升服务群众能力,让社区治理提质增效。截至目前,“陕坝大妈”参与矛盾纠纷调解974件次、人员信息更新2000余户、文明城市复审300余人次,参与社区戒毒、社区矫正和精神病人思想疏导及回访工作380人次。排查13类(包括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吸毒、社区矫正等)重点人员,要求网格员熟悉掌握辖区重点人员的底数和情况,保证随时可以做到“说的清(问题),拿的出(底册)”。各重点群体逐类逐人建立稳控矫正或帮扶专班,加大走访力度,形成台账动态管控,实时掌握其身体状况、精神状态,采取多元措施确保其思想稳定、行为可控,特别是对5年内涉家庭、婚恋、邻里、经济、土地纠纷等各类警情以及法院受理的离婚诉讼案件进行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对排查到的402件婚姻情感问题(其中警情173件、法院229件)全部落实到村和社区,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的目标。
后旗蓝天社区
以“三化”为抓手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不断探索和深入挖掘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了巴音宝力格镇市域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蓝天社区作为市域社会治理服务平台运行试点,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抓手,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蓝天社区以社区为大网格,小区、街巷为小网格,楼幢单元为微网格的网格全覆盖模式,选配网格员23名,组建了网格化管理队伍,采用积分管理制度,重点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面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压实责任、奖惩结合,有效激励网格员扎实开展好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工作中,按照“五必”工作法(五必看:小区活动室必看、公共区域必看、环境卫生必看、基础设施必看、安全隐患必看;五必清:网格内基本情况必清、居住人员变化情况必清、重点人员活动情况必清、居民需求情况必清、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必清;五必访:困难人群必访、流动人口必访、空巢老人必访、留守儿童必访、特殊人群必访;五必到:发生突发事件必到、居民有困难意外必到、邻里矛盾纠纷必到、群众反映诉求必到、志愿服务必到;五必报:集体民意诉求必报、涉黑涉恶线索必报、发现安全隐患必报、发现不稳定因素及异常可疑情况必报、公共设施损坏必报),做到“一网兜到底,服务全覆盖”,形成了“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问题在网格化解、工作在网格落实”的工作局面。
蓝天社区以“市域社会治理服务平台”为支撑,把“人、地、事、物”全部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无缝对接。平台具有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矛盾纠纷排查上报、办事提醒、部门联动、研判处置、跟踪督办、评价反馈、政策宣传等各项功能,达到了“事有人管、能及时办、有专人盯”的全流程闭合透明运行机制。同时,蓝天社区以“三队、四站、五中心”(三队:“两委”党员先锋队伍、网格员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四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市域社会治理服务站、便民服务站、养老服务站;五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质监测中心)为抓手,不断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通过线上线下征求意见,精准把握居民需求,立足老有所依、少有所学、事有人管、难有人帮的理念,为不同群体提供服务,保障活动有场所,不断完善和提升社区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水平。今年运行以来,目前平台约1900多项事件都得到了妥善处理和答复,处理矛盾纠纷27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杭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
整合资源“一站式”推进矛盾纠纷化解
近年来,杭锦后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有效整合法院、公安、司法、信访、自然资源、卫健等司法和行政资源,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法律援助等手段化解矛盾,体现“简便、快捷、高效、彻底”的特点,追求“事心双解”目标,实现小纠纷就地解决,大矛盾及时转交,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心办公办案设施齐备,接入了法院办案系统人民调解平台,公安、民政、不动产等查询平台。中心目前条件下除可以现场调解案件外,还可以实现远程视频调解案件。中心受理案件主要是人民群众来访、人民法院委托诉前调解案件和旗委、政府、旗信访局交办的信访案件。
诉前调解案件主要采取诉调对接的方式进行。调解员调解成功的未能即时兑现的案件由入驻中心的员额法官进行司法确认。其特点一是快,调解成功的案件需要司法确认的全部当天确认,一次性解决;二是省,从调解成功到司法确认,群众不花一分钱。信访案件化解主要采取多元对接的方式进行。单独的信访案件由调解员对接相关单位,在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下调解。群体性信访案件由调解员与相关单位工作人员组成专班入驻中心集中调解,其特点是多元对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今年5月12日—9月15日,杭锦后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受理各类矛盾纠纷案件2585件,调解处理941件(其中,司法确认256件,司法调解4件,信访案件185件),速裁庭结案56件,移送法院立案605件。
临河区西环路派出所
扎实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建设
近年来,临河区西环路派出所依托“六坚持、六推进”工作机制和“六防五控四推进”强基工程,扎实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建设和“两队一室”警务模式改革创新工作,公安业务和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所近三年连续被临河公安分局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并被自治区公安厅评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该所以“平安社区”建设为出发点,建立由社区民警任网格长,社区“两委”成员任副网格长,社区党员、退伍军人、治安积极分子、“红袖标”联防员为网格员的网格化管理组织,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适时收集辖区各类社情民意和矛盾纠纷,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工作新格局。依托“三查一控”平台,核对录入实有房屋15070户(出租房屋2773户),实有人口34782人(流动人口9956人),实有单位1210个,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86起,处置预警信息78条,安装反诈APP10554个,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管理水平。按照“一区一警两辅”要求,配齐配强社区民辅警,最大限度地将警力前移,设置3个案件办理警组,每个警组由2名民警、4名辅警组成,按照三班值班制的要求24小时开展接处警、案件查办和值班备勤工作,全力提高群众见警率。将微信与警务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微警务”工作,建立由社区民辅警为群主,社区干部、辖区群众、行业场所从业人员为成员的微信群,开展治安管理服务工作,全力打造群众指尖上的派出所。
该所推行“两队一室”改革,定期对辖区治安风险隐患进行分析研判,实现“积小平安为大平安”的目标,使广大群众的安全感日益增长。依托“三查一控”“一标三实”等工作,结合“红袖标”工程,全方位无死角排查摸底,坚决防止矛盾纠纷“隐形化”。推进共防共建共治协作机制建设,完善“三所”联调、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工作,采取“警调衔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等举措,切实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当地。截至目前,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68起,处置预警信息213条,实现了涉及公安工作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100%和重大案事件得到及时有效预防的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一网通办”“一趟办结”“一次告知”“预约办”“错时办”“上门办”“容缺办”“自助办”“代理办”等便民利民措施,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受到了辖区群众的广泛好评。
临河区华海尚都社区
实行“三融三创”社区服务治理模式
近年来,临河区新华街道华海尚都社区探索实行社区服务治理“三融三创”(即:社企融合联创“家庭式”社区服务、党群融合共创社区平安港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同创社区文明新风尚),从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以“家庭式”社区服务,“治未病”矛盾预防,“评比式”精神创建,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使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华海尚都社区与内蒙古国城商贸联创,集智慧康养、亲子体验、少儿托管、国学传承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联合开发智慧养老云平台,引进京东健康产业日间照料APP和体征监测设备,辖区内3742位60岁以上的只需居家简单操作手机就能与服务平台建立对接,足不出户享受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助行、护理、咨询、精神慰藉、健康教育等多项服务,以“无偿、低偿、有偿多种服务方式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开启了智慧化居家养老新模式。为少儿提供托育托管、作业辅导、国学小课堂等“社区家长”服务,“家庭式”服务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群众温暖的家。
该社区以社区党组织和综治中心为领导运转核心,联动政法单位基层庭室所队,参与社区风险防治,组织领导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辖区派出所民警派驻联系指导治安防控,参与辖区监控点位布控,防盗设施安装,组织建立社区“健步走”治安巡逻队,有效防控治安风险。发挥“街巷吹哨、部门报道”机制优势,组织应急、消防和城市管理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对私搭乱建、充电“飞线”、楼道内电动车停放、遗弃废旧车辆等安全风险清查整治,彻底清除公共安全风险。在建立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办公室的基础上,以堵不如疏、疏不如防的“治未病”理念,将矛盾风险化解防线前移,以业委会为基础,实行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共同制定社区公约,将噪音、宠物、公共空间使用等易产生矛盾的不当行为作出规定,由居民代表监督落实,最大限度减少邻里纠纷。由“法律顾问”和“法治副书记”指导社区日常工作,依法依规办事决策。同时,进驻小区业主群,在涉经济、劳务、维权等社会领域事务,随时免费提供风险咨询服务,帮助群众认清决策风险,提供矛盾仲裁化解渠道,从根源上减少矛盾发生概率,提升矛盾解决效率,最大程度降低社会矛盾风险。
社区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特色活动,营造社区大家庭氛围。开展“遵约众评”家庭和个人文明评比活动,设置“积分红黑榜”,对违反社区公约的家庭扣分,对高尚行为加分,通过居民代表大会评定和公示,表彰奖励“五好家庭”“社区好人”“敬老模范”等荣誉,激发社区群众遵守社区公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邀请国学专家入驻社区,开设“牧心养正”国学讲堂,强化“以文养人、成风化俗”,进一步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